数字人民币概念自提出后热度不断,凭借着其天然具备的颠覆基因和广阔的应用场景,它必将在支付等诸多产业掀起新一轮革命浪潮。在全球央行热诚关注这一全新领域的大背景下,我国央行率先加速推进数字货币的试点,不禁让我们惊呼,数字货币真的来了。然而,理想和现实如何统一?数字货币有哪些国际实践可以借鉴?如何在中国为数字货币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数字货币的驱动因素及发展机遇又是什么?在此背景下,京东数科研究院于2020年12月11日重磅推出公开大讲堂“中国的数字货币走向哪里?”。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出席并发表演讲。他认为,CBDC的基本运行机制分为直接型运行机制和间接型运行机制。直接型运行机制又称作“单层运行机制”,主要用于国内支付。间接型运行机制又称为“双层运行机制”,由央行对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再由商业银行对接终端用户。现有六家央行明确未来CBDC将采取间接型运行机制,我国也包括在内。
以下为发言全文(发言内容未经嘉宾审阅):
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厘清数字货币的理想与现实”。试图从理论,从基本概念,从共识的几个不同角度来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我们讨论数字货币的起点是什么?当前应该说全球数字化程度在不断的演进,而我们国家也在积极的拥抱数字化来解决现实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金融领域也迫切需要进一步的拥抱数字化。当我们谈到数字金融,谈到金融科技的时候,可能多数人首先关注的是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中前台等。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数字化金融时代所伴随的肯定是金融的新基建,也就是在基础设施层面这样一些中长期要素都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革。
当我们谈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的时候,实际上既有广义的视角,也有狭义的视角。那么从狭义的视角来看,可能就是指货币体系、支付清算体系,从广义的视角来看还有信用、技术基础设施、金融标准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软硬件、制度与合规、会计信息统计甚至金融文化。
支付清算体系我们可以理解为就类似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在金融领域的道路、桥梁、口岸、机场这样一些最基本的交通设施、交通的通道。而货币某种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在这个交通方式所承载的那些人流、物流,这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变革,数字化的金融必然体现在包括货币在内的基础设施层面,这是我们讨论问题首先有一个起点。
“十四五”规划里面特别提出了要进一步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的研发,跟其他几方面所谓的改革放在一个层面,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由此来看,无论是政策层,还是行业,还是各界,还是学术界,当前大家确实是高度关注数字货币的问题。
一、货币层面的理论探讨与理论争议。
当很多人在谈数字货币,尤其是去中心加密数字货币的时候,经常会引用早期类似于哈耶克所说的“货币非国家主义”,但是在货币演进路径当中一直存在一个大家纠结的问题,货币的微观基础如何进一步的清晰的界定。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都不是自然演进的,而是法律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结果。那么在特定情况下,货币它的职能是有可能产生差异的,是有可能被分开的,甚至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有没有可能进入一个所谓“精密的物物交换”时代?当然这个更多是理论上一个终极的假设,但事实上我们在讨论宏观分析当中,货币的微观基础的时候,就一直在探讨未来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货币基于法律所界定的这种本质会不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在讨论新兴数字货币的时候,我觉得多多少少都可以跟过去货币研究的主线试图找到其中一些契合的点。
二、对于数字货币发展当中一些概念。
当我们说到数字货币的时候,可以分开来是数字+货币,为什么我们在认识当中会产生各种模糊呢?因为一方面“数字”二字背后所代表的技术特征实际上没有形成清晰的共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货币”二字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概念,其实它的边界也是模糊的。一名受过严格训练的货币经济学家,往往说不清楚什么是货币。我们可以试图从两个视角把货币的概念先梳理一下,然后我们再看一下当数字化扑面而来的时候这两个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是法定货币,另一个就是所谓私人货币也叫私营货币,这在历史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当中一直就是存在的一对彼此有影响、有关联,又有差异性的概念。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所谓法定货币,顾名思义就是依靠政府法律使其成为合法流通的货币,它本质上靠的是政府信用支撑,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债务或者是政府债务。法定货币虽然直观上来讲很清晰,但是要具体统计它的概念、边界跟范畴的时候,那么在技术上就会产生很多差异。比如按照IMF国际货币组织的统计方法,可以由三种模式,一种就是统计那些执行货币职能的各种金融工具,比如说存款、外汇、票据、短债等等。这里面它承担的货币属性,它的货币流动性特征实际上是有差异的,M0、M1、M2各国的统计边界不一样,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统计方式也不一样。
如果是基于我们主流的刚才说的第一种统计思路,那么我们如何来界定法定货币?随着现代央行体制形成之后,个人认为可以有几种不同视角的观点。最严格意义上,也是最狭义的观点,可以认为只有央行发行的通货才是法定货币,这一部分就是央行的直接债务,体现为什么呢?体现为流通中的现金M0。M0指的是基础货币或者是储备货币,它包含的概念范畴就更大一些,里面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库存现金.此外还有金融性公司存款,还有非金融机构存款,它的范畴就更广泛了一些。而基础货币再进一步拓展,它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政策的运作,经过货币的流通,最终体现为银行存款货币的形态,因为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它经过一系列货币的发行、流通产生的机制,最终还是形成所谓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存款货币就是广义上的所谓的货币的概念。我们通常说广义货币M2,也有人可以说是广义人民币,所以就广义的角度来看它包含银行存款货币有时候它更像一种私人债务的货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在西方国家里,大量的银行业机构本质上都是来源于私人资本的。
所以就这种广义视角来看,法定货币是一个综合体系。理论上来讲不同的主体都可以发行特定的法定货币,但是它的货币属性,它背后的信用等级是有差异的。由此,当我们来看数字化对法定货币产生什么影响的时候,我个人觉得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区分。无论是中间环节的基础货币层面,还是广义环节的广义货币层面,实际上按照传统的思路来说它已经实现电子化与数字化,本质上变成了一串代码所代表的记账货币。如果说我们现在所谈的数字货币要对它产生变化的话,那么带来的这种技术那肯定不能像过去一样简单的数字化,所以这是认识问题的第一个起点。
我们国家的M0、M1、M2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也进行了多次调整。但边界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基于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依然记在M2里面,这也是因为上世纪末在推出这样的统计口径的时候,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更多对的是存折,没有银行卡,它的流动性相对比较低。但是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基本都对应银行卡了,背后对应的每一个银行帐号,是过去的存折号。所以这些年来大家一直探讨的是,是不是应该把这个项目重新记入到M1里面,因为它的流动性,它的货币属性更强。所以这个背后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二,私人货币或者是私营货币。在加密数字货币引起各方关注之前,历史上私人之间达成共识的交易媒介实际上一直存在,只要说得到交易双方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存续空间就比较大。在有些国家发行私人货币是被严格所禁止的,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试图公开发行来代替现实当中的纸币跟硬币。但与此同时,也有在很多国家当中相关的法律规定比较模糊,虽然法币在现代央行制度之后已经处于垄断地位,但私人货币仍然有存在的空间。
那么在哪些空间存在呢?我也举了几方面的例子。比如说政府面临外债,财政赤字,危机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局不稳定,民众对法币信用表现出恐慌。历史上无论是上世纪早期的一些国家,比如当时的德国,还是本世纪类似于像津巴布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都出现了所谓民间的私人货币对于法定货币起到暂时的替代作用。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比如说特定群体对特种交易有需求,或者说人们对于交易媒介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样可以举一个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比较流行的罗微时间货币跟时间银行,它就是适应了什么呢?老年互助体系这样一个特定场景,可以用时间货币来达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比如老年人他需要一些服务,你给老年人提供了服务,老年人可能支付给你时间货币,而你拿到这个时间货币之后,未来既可以用来支付自己岁数变大之后,所需要的劳务,也可以用来支付你的父母,你家里的老人所需要的劳务。比如在我们国家有些地方,基于公益视角也开始探索时间银行跟时间货币,这就是典型的所谓私人货币。
第三,过去法定货币跟私人货币整体上还是共存的,为什么各国法律当局、货币当局对私人货币的关注度没有那么高呢?就是因为它整体上规模还是有限的,影响是有限的,另外它是中心化的。它往往都是一些组织、个体、联盟来发行的,如果出了问题,很容易进行追责。但是我们引来了第三个概念就是所谓数字货币。从比特币诞生之后,实际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当然历史如果进一步追溯的话,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研究加密算法之父的专家就启动了所谓“潘多拉的盒子”,早期这一批人也就是在探索如何把这样一个机制真正在技术层面得到解决。
什么意思呢?在现实当中当加密数字货币涌现之后,这种基于算法,尤其是早期去中心的这些加密数字货币它变成了全新的私人货币,对于货币当局,有时候政府觉得是难以把握的,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的担忧。再到后来从央行跟政府的角度,也积极参与进去,来看自己能够主动的做一些什么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数字货币的概念边界就变得复杂了,现实当中有五花八门的概念,当我们谈“数字货币”这四个字的时候,实际上大家可能指的不一定是同一个东西,有的你可能指去中心的加密数字货币,有的指中心化、准中心的加密数字资产,有的指稳定币,有的指各国央行的CBDC,甚至还有一些所谓“山寨”跟“骗子”家族,大家谈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继续回到刚才的这个路径上,我们试图把数字分别叠加到法定与私人两条线索上。国际清算银行把央行的数字货币它划分为通用型和批发型。通用型又叫零售型,又分为基于账户的还是基于Token的,通用顾名思义就是面向所有个体和公司发行,可以广泛用于小额零售交易。批发型基于Token面向大型金融机构,主要用于大额的交易结算,前者更多是聚焦于M0这个层面,后者则扩展到面向M1跟M2这个层面。当然这里面特别指出的,刚才我们说的中间意义上的法定货币在金融体系当中的存款准备这一块,大量的都是作为央行的基础货币,因为它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这一部分往往不是关注的点。当然聚焦到他们不同的性质,是广泛的可得性,还是基于通证,里面有交叉的特征,这个图表给大家直观的感受。基于Token基于帐户研究给更加前沿,更加激进一些。今年大于9月底、10月初,我们团队做的一个统计大致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央行致力于研发零售型的CBDC,少数推出了批发型的。
那么在零售型里面,虽然类型不同,有不同发展动因,有不同设计结构,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直接型,第二类是间接型。直接型又可以称作单层运行机制,某种程度上要绕开现有的批发类金融机构体系。当然了,有几个国家的央行表明要研究这样一个事,但是并不表明它最终会推行这种类型的CBDC。第二类是所谓的间接型又叫做双层运行机制,有6家央行明确表明要采取间接型,央行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商业银行再对终端用户,这里面就包括了我们国家。还有几个国家的央行运行机制尚不明确,没有对外公开它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
虽然早期有一些国家的央行也在关注批发类的CBDC,但是利用Token对于原有的大额清算体系做边际上的改良似乎不太明显,因为大额支付清算体系效率已经很高了,边际上的一点改良没有那么突出,但是颠覆式的改变条件又不成熟,也不太可能。所以更多的央行,主要把视野聚焦到零售型CBDC方面。当然在我们国家的央行,有一些不同的考虑,其他国家有很多本身的电子支付、数字化支付发展的程度还有限。所以发展零售型CBDC是一个效率的提升和补充,当然部分经济体原有的非现金支付发展程度已经很高了,更多是一种锦上添花。前者的本质是数字现金,后者的本质是创新支付清算模式。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确实都在研究,但真正落地,即便是落地到测试阶段的几乎没有。
我们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核心要素,相信诸位朋友已经看了很多,核心要素就是“一币、两库、三中心”。“三中心”里面除了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央行可以利用这样一套机制更多做有效的数据分析。这个就是刚才我们从法定货币的角度做一点梳理。
下一个视角,私人数字货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这里,我列了很多典型的私人数字货币,发展过程当中一方面它已经变成了我们金融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看到,在各种各样的私人数字货币融资行为当中也确实出了一些的问题。我列了各种各样的私人数字货币的融资行为,从ICO,到IFO,IEO,IMO、IDO、IBO,还有STO,私人货币本质上绕过了原有所为公开募集资金的方式,利用法定货币作为你的融资的对象,与此同时付给投资人代币。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我们看到确实有一些技术集客,有理想的团队试图利用这样一套机制来集中资源解决未来数字化时代一些全新的场景与探索。但与此同时,也出了一些鱼龙混杂的现象,因为在缺乏法律约束,缺乏投资人约束的情况下,只靠道德约束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这一领域也出了一些风险。
我们国家对于ICO领域已经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当然现有的政策是一刀切,未来还要进一步的探索。美国的SEC也对于Telegram,疑似ICO的行为在今年发起了诉讼,也得到了纽约南区联邦法院的支持。总而言之,就是在私人数字货币领域,虽然有一些还有一定的货币属性,但是在加密数字货币领域它资产属性变得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与一些有好的、有前景的项目相对应的是有大量的存在问题的、存在法律瑕疵的一些所谓的项目,而后者对于整个私人数字货币领域带来更深远的挑战。
第四,我们来看一下全球数字货币的进展及我们国家的地位。当然为了更好的认识问题,我觉得要去掉各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数字货币,里面有大量有问题的山寨币。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看,当我们问数字货币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国家处于什么地位了,我觉得可以进行探讨。我觉得可以分为几大类:
一是讨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包括我们国家正在研发的数字人民币,它本质上是数字化叠加狭义的法定货币范畴,是央行直接发行的数字债务,用于替代部分M0,在这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研究进展在全球处于前沿位置,在海外虽然很多央行在研究,但是他们受到的约束,他们的重视程度其实是都有差异的,每个国家情况差异很大。
二是虽然现在发展缓慢,但是我觉得未来是可以探索的,叫超主权的数字货币。超主权数字货币我不太同意所谓民间的,无论是一般加密数字货币,还是稳定币,未来能够在这个方面真正有替代功能,因为只要现在国家的权力机制,或央行机制存在,我觉得未来真正的超主权只能依靠跨央行的由IMF或者是央行去推动相关的研究探索。比如说利用分布式技术能否改造SDR,这一领域现在更多是国际组织在推动一些研究,美国等积极性有限,也没有太大进展,我们国家前两年也参与一点这方面的研究。
三是民间的稳定币。顾名思义是价格相对稳定,试图为混乱的数字货币体系创造一个“中间锚”,这个过程当中,当然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因为所谓的稳定币它怎么稳定呢?要么盯住法币1:1,要么盯住一些相对稳定的加密数字货币,要么就是基于去中心化的算法,这个过程当中有的所谓承诺对于法币1:1的对比,在现实当中有时候也变成了不可置信的一个承诺。但是不管怎么样,虽然它存在很多问题,但起码是试图在这个领域体现一定的自我约束或者是准公共性。由于法律限制,我们国内参与或者发展没有太多。
四是一般加密数字货币,它更像加密数字资产,已经市场化运作了,政府关注的是投资者保护,交易合规性、反洗钱等等。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视角来认识。
当然在这几类发展过程当中,监管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是讨论数字货币还是金融科技,我们都看到一个现象,影响它的就是三要素,供给侧因素就是技术跟监管,需求侧因素就是市场偏好、客户偏好,而这几个因素里面监管是最具有不确定性的。比如说近两年,大家可以看到主要的国际组织都成立了一些团队,在深入关注这些方面的变化。巴塞尔委员会最新再认识相关问题的时候,它运用虚拟资产的视角进行了梳理,你看它怎么分的呢?首先是未纳入监管的虚拟资产,里面包括了不稳定的、一般的刚才我们说的加密数字货币,也包含了相对的稳定币,把纳入监管的虚拟资产,比如JP摩根面向客户搞的联盟链里面的代币,另外把央行的数字货币单独分出来,大家可以看到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各国的监管部门和组织也在不断的深入。
当然这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什么呢?我们又回到数字货币的“数字”二字指什么?巴塞尔委员会作描写技术的时候,它用了主要是分布式帐户,谈央行数字货币的时候用了分布式帐户和其他非传统技术,什么叫非传统技术呢?就是我们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技术叠加到货币的时候,不仅货币变得复杂,你究竟用的是什么技术,用了智能合约,用了什么样的技术特征,实际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三、最后简单进行一下前景展望
首先数字货币对世界金融格局的影响是什么?从研究的角度可以从货币跟金融市场两个视角,一个是偏宏观,一个是偏中观跟微观的。如果说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我们都知道08年危机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国际货币的供给机制不足,没有新的国际信用货币的基准供给的模式。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大家都想出来一些希望能替代的方案,当然在现实当中很难。无论是像人民币,还是大家讨论数字货币,短期内我觉得都还很难解决这样的短板。你从规模、从结构、从功能上,到我们谈数字货币的时候,无论指法定货币还是指现有的稳定货币,还是一般的加密数字资产,你可以看到在货币体系当中我觉得短期内要替代,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的。当然如果基于中长期来看,当然时间段不好说,我个人觉得未来说不定在解决信用基准方面是不是加密算法能做到一些事情,因为现有的矛盾短期内我觉得是无解的,这是我觉得可以认识的一个侧面。
另外一个侧面,就是数字货币除了现有央行的CBDC,它更多是零售支付之外,除此之外所谓的这些稳定币,一般的加密数字货币,它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更深远。大量的其实都作为资产属性的这样一些工具来深刻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资产配置结构,所以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认识视角。
如何认识我们国家发展数字货币的未来路径?我觉得也可以从几方面来看,结合刚才所讨论的几个视角。一是央行法定数字人民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通过部分M0替代,为我们国家零售支付体系提供冗余性,多一种选择,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切入支付流量的入口,对原有很多商业模式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因为支付是最重要的商业模式的流量入口。与此同时,可以强化货币当局的交易信息的把控和反洗钱的能力,因为毕竟在这个领域风险也是越来越突出的,尤其是洗钱各方面的风险。而未来在跨境零售支付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像有些朋友所希望的,现有我们的数字人民币如果落地,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那显然短期内还很难,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更多靠的是大额跨境支付计价,靠的是金融市场的资产计价,靠的是外汇储备,那么跨境零售支付方面距离整个影响还稍微远了一点。当然这还有一个更长久的过程,短期内我们不能预期太高。
二是积极推动国际化的央行间的数字货币替代物德建设,为未来可能的超主权数字货币奠定基础。这个过程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也意味着责任与付出,而不是像很多人想的,无论是数字货币走出去,还是抢先打造一些超主权数字货币,都是能迅速的通过铸币税占便宜,只有付出责任,某种意义上未来才能享受到便宜。
三是适当支持私人部门参与国际性的稳定币探索。虽然是鱼龙混杂,虽然有很多可能失败,但是我觉得它也表明了私人数字货币的契约,从不可置信到走向公共性的尝试。在合规的前提下,我觉得或许也应该允许一部分机构参与这种尝试,当然最根本的矛盾就是这样一些所谓的稳定币,它只有解决了透明度的问题,那么才某种意义上未来它的承诺才能变成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可置信承诺,透明度是最大对它的约束。
四是对于众多的加密数字货币,重点则是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抓手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实现良弊驱逐劣弊。
最后几句小结。数字化时代必然带来数字金融模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数字化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变革。货币自然是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无论我们指的是新型的数字货币,还是指货币的数字化、电子化,这种趋势肯定是不可逆转的,但是我觉得也不应该过于狂热,尤其是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在现实当中,虽然数字化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国货币,不管是否数字化,它的国内价值是什么呢?承担货币功能,稳定价格,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而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关键不仅仅在于是否在于数字化改造,而是取决于背后的国家信用、市场接受程度、安全性预期、国际政治规则、一国涉外法律约束能力。如果说后面这些我们已经做到了,在市场上大家都接受了人民币了,那么中国在全球的法律与政治约束能力极强,市场规模足够大,这时无论是人民币自身,还是数字人民币,它被国际市场所接受也是水到渠成。如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那么很多情况下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所以以上做一个简单的分享,请各位朋友多批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