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碳中和概念股表现亮眼 券商把脉绿色投资新机

2021-03-06 18:19:52来源: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一真 该如何绘制那张“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由此又衍生出哪些掘金机会?

“碳中和”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包括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TCL创始人李东生等多位人大代表就此议题建言献策。

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碳中和指数表现抢眼,在市场大幅震荡的情况下,该指数涨幅近11%。

去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国内目前的碳排放85.5%来源于能源活动,其中非化石能源碳排放比重达到15.3%,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达到25%左右的新目标。

国家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决心,也引发资本市场关注相关的投资机遇。兴业证券分析师王德伦认为,能源革命下的投资主线,新旧产业皆有可为。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供给格局,不仅直接推动风光发电产业链的发展,也将影响下游能源消费的局面,将加速新能源利用技术效率;碳中和或承担起“供给侧改革2.0”的职责,在一个更长的维度、以严格的环保标准逼迫高耗能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出清,利好中上游周期制造板块相关行业的龙头公司;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的方向,也将迎来“弯道超车”式的发展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引起什么变革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建议中表示,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仅在于科技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低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和产业互联网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同样建议,首先应完善绿色低碳法规标准制定;二是鼓励企业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三是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四是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

2020年底,中国在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举办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的新目标。2009年,中国曾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一目标已经在2019年提前完成。

在早前的联合国峰会上,中国方面强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即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即通过植树造林和碳捕捉等方式抵消全部的温室气体排放。“碳达峰”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要在2030年前达到顶点,此后便要开始下降。

国内目前的碳排放85.5%来源于能源活动、15.4%来源于工业过程,剩下一小部分来源于农业等。其中,在能源活动中,非化石能源碳排放比重达到15.3%,实现碳中和将深刻地改变国内目前的能源结构、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

在碳排放目标确定之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以及其他低碳能源的发展,再次强调碳中和的重要性。多部委开始响应,发改委、央行、生态环境部纷纷强调要部署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25%”的关键指标比我国现行规划提高了5个百分点,意味着我国能源转型力度进一步加大。兴业证券认为,对于煤炭等传统能源而言,工作重点将从去产能转向存量优化,包括煤矿智能化程度、机械化程度、原煤入选率、工程技术人员比重等水平的全面提升。对于清洁可再生能源而言,光伏和风电继续快速扩张,预计2020-2025年光伏装机量CAGR约23%,至2025年风光发电占比较2019年翻一倍;2026-2035年光伏装机量CAGR约13%,至2035年风光发电占比较2019年翻近3倍。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使占85%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实现向清洁能源的转变。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16.4%,预计2030年将达到26.0%,2060年接近100%。增量主要由光伏风电贡献。中信证券预测,2060年的中国将有以下变革:第一,借助光伏、风电装机增长,电力系统将实现完全脱碳;第二,氢能源将实现全面商业化,特别是在航空等领域;第三,钢铁、建材、交通等能源消费部门,将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和氢能化改造;第四,碳捕捉是实现雄伟目标的关键拼图。

在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黄文涛看来,为实现“碳中和”战略,未来40年我国的能源、产业、消费和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一是能源结构方面,为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将大幅提升,预计整体比重将从目前的10%以内提升至70%以上,平均每年提升1.5至1.6个百分点的比重。二是产业结构方面,将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从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业属性凸显,新能源产业链比重上升;清洁设备及环保产业需求长期向好,产业比重上升;新能源汽车行业替代传统汽车行业。从碳吸收看,森林相关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三是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普及。四是区域方面,能源中心将由中部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向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扩散,西部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中心。

掘金机会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看好中国绿色科技板块的投资,政策不止利于光伏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价值链在未来5年扩张产能,同时引领电动车产业提速发展,这跟《意见》提到产业、能源及运输结构在2025年明显优化的目标一致。瑞银预计光伏及风电发电年度装机容量在“十四五”期间分别增长100%及40%,电动车生产数量更增长4倍,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被看高一线。

中长期来看,黄文涛认为,新能源、设备制造业等长期需求向上。从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看,发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驱动力。光伏、风能需求在未来40年将有井喷式的上行。风能比重提升40%以上,光伏比重提升20%以上,光伏风能产业链需求量显著上行。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部门,降低成品油燃烧,转向新能源,对降低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2020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总产量的5.9%,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设备制造业将出现巨大的结构性机会。

在绿色金融上,中国还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环境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及评价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政策。德意志银行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130只绿色投资基金,共同管理资金规模690亿元。与2013年相比,该体量已增加一倍以上。此外,中国还推出了22个地方政府设立的绿色产业基金,资产规模逾460亿元。虽然绿色债券的市场规模远小于绿色信贷,但其发行量已从2016年的2400亿元人民币增至2019年的3860亿元。这使得中国成为2019年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目前中国的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已达1.2万亿元。

德意志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建议,提高绿色金融产品二级市场流动性。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主要涉及一级融资,大多数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如贷款和债券)不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二级市场流动性的缺乏制约了绿色投资的有效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也限制了潜在投资流入绿色金融市场。促进绿色信贷证券化、以及提供绿色债券的有利回购条件是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的解决方案之一。

至于投资策略方面,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玉龙认为有“三条主线”。碳中和下,他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第一,电力能源将迎来深度脱碳,风光发电将成为主要能源。光伏、风电和储能产业将极大受益。第二,非电力部门更加清洁化+电力化。新能车和装配式建筑等行业也存在着持续发展机会。第三,碳排放端深度绿化。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代表环保产业会得到显著的发展。

工银投行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罗晋荣认为,下阶段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远景目标,需要在能源领域进行三方面的工作及投资。诸如:大规模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积极发展水电、核电为主的清洁能源,控制燃煤机组装机规模。

此外,大规模发展电化学储能,为适应调峰需求须加强对燃煤燃气机组的灵活性电源改造,同时在电网端也需要增加新的投资和新技术的开发,解决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后的电网稳定性问题。最后是发展燃煤燃气机组的碳捕捉技术。“从投资角度看,传统燃煤燃气机组的碳捕捉技术正处于发展中,成本、技术路径尚不十分明确,大量的碳捕捉技术处于探索前期。因此预计该领域对于股权类的资金将有相当大的需求。”罗晋荣称。

不过,节后碳中和板块亮眼金融资本市场热情高涨之际,也需冷静直面现实;总体来看,罗晋荣认为,实现碳排放下降,绝非简单大规模建设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就可以完成,需要涉及到对整个电力供应系统的根本性改造。大规模的风电、光伏并网后,电源供应端将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要保障电网运行的平稳、高效,不仅要建设大规模的储能设施,还需要对整个供电体系做深度的灵活性改造,才能适应新的电力供应特征。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不仅需要超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更需要技术上的逐步完善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