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再次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列入明年重点任务之中。
目前,我国约10%的GDP、财政收入来自219个国家级经开区。它们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是全国营商环境改革绕不开的重要一隅。
如何衡量经开区营商环境改革的成效?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经开区交出的经济成绩单,既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监测营商环境能效的过程变量。为此,在近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中,我们延续去年传统引入了包括GDP、进出口、工业总产值等在内的“市场容量指数”,来衡量各经开区的经济竞争力。
综合测算结果显示,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经开区、广州经开区、北京经开区、昆山经开区的市场容量指数得分最高,位列30大国家级经开区前五,处于第一梯队。
其中,广州经开区的经济规模最大,2019年GDP达到2978.89亿元,居全国经开区第一;苏州工业园区凭借外向型经济优势,201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001.15亿元,傲居全国。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年相比,天津经开区的市场容量指数排名大幅上升,从全国第7升至第2,2019年天津全市近16%的GDP贡献自天津经开区。
为何在整个天津经济承压之时,位于天津市区以东40千米的天津经开区却能逆势上扬?从数据上看,2019年天津GDP增长9.7%,增速在全国30个国家级经开区所在城市中最高。同期,合同外资金额增速高达22.2%,财政收入也大幅增长了12.9%。
即使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天津经开区凭借工业、服务业多点支撑的经济韧性,GDP在一季度骤降13.1%的情况下,时隔6个月后,在今年前三季度迅速转正。强大的经济内生动力和法定机构改革后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的激发,为天津经开区“下决心重夺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第一名”奠定了基础。
处于第二梯队的是,依次是大连经开区、江宁经开区、广州南沙经开区、南京经开区和青岛经开区,在工业制造业上有一定优势。
总体来看,在我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这30家“头部”经开区的引擎作用日益明显。2018年GDP超过2000亿元的经开区已有4家,分别是广州经开区、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经开区和青岛经开区。
随着经开区经济能级的提升,“2000亿级别”经开区后备军大幅增加。其中,北京经开区、昆山经开区有望最先跨线。去年,北京经开区GDP增长8.9%,规模已达到1932.8亿元。
(作者:李燚 编辑:耿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