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乐乐课堂的总部,最先感受到的是忙碌。
20余间录播室,每一间里都有老师正在录课,甚至在会客区也能看到正在准备录课的老师,另一边还有20余间新的录播室正在安装中。
主办公区一半以上是教研团队,有的正盯着电脑敲字,有的在讨论产品问题,他们的桌子上放着成摞的、来自不同地方的历年真题卷。
创始人毛颖说,“公司的战略方向很清晰,大家都知道要往哪个方向用力。”
“战略方向”是毛颖在接受蓝鲸教育采访时出现的高频词。
“找到路了”
2014年创业之初,毛颖和团队希望用互联网改变教育行业中的垂直市场,输出标准化和体系化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尽管从最开始就方向清晰,但探索的过程步履维艰。
把知识点录成3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是最初的产品demo。乐乐课堂第一款产品“天天练”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2015年初,天天练APP正式面向C端用户推出,把每一堂课内容浓缩成3-5分钟的知识点短视频伴随自适应练习题,满足学生预习和复习等场景的碎片化学习需求。
毛颖表示,“天天练是纯流量的产品,它对乐乐课堂的意义在于,让家长了解到天天练的内容不错,在前端触达市场,扩大影响,提升口碑。”
很长一段时间里,天天练都是免费的,直到2018年初,开始采取会员制的形式收费。毛颖发现只有内容还无法形成长期的商业模式。
乐乐课堂开始深入三四线城市做线下直营示范中心的探索。
“但第一个线下直营示范中心开得挺痛苦的。”毛颖坦言。
“总得有个结论”
第一个线下直营示范中心设在山西榆次。“最开始的选址、装修、招聘、教学、教研、招生等等各方面都在摸索中行进,很重。”更大的难题是续班,第一批老师差点集体辞职。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在北京,合伙人晚上打来电话,说他凌晨就要开车去山西解决问题。之后给孩子们写成长报告,召集家长开家长会,连续搞了几个通宵。那个时刻我有点怀疑我们的方向是不是选错了。”
“但当时还不能放弃,要么成,要么死,总得有个结论!”
2018年底,乐乐团队发现,很多地级市的教辅机构都面临续班的难题,进一步倒推,续班不好的原因是缺乏好老师,学生提分很困难。
在毛颖看来,老师的能力有三层,分别是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乐乐轻课解决了100%的专业能力,50%的教学能力,剩下50%的教学能力通过乐乐课堂的标准化培训可以短期解决,这样就解决了三四线城市“好老师”的供给问题。
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团队,用地推的方式,和教辅机构合作,最终形成了乐乐轻课。乐乐轻课采用充值课耗模式,机构根据自身学生规模充值使用。
标准化教研教学体系+一个普通老师=一个标准的好老师这是乐乐轻课的“录播双师”模型。毛颖认为,同大班直播相比,录播双师模式的优势包含标准化;监督互动反馈的效果更优;更易于分层教学和本地化教研。
“首先是更标准化,直播老师不可能一直状态很好,总有情绪不好或者讲着讲着忘掉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不可能保证100%完美。录播可以做到标准化,比如我们可以录制100次,挑选老师这100次中表现最高水平的一次。
“其次,对每个学生监督互动反馈的效果更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学生走神了,大班直播双师的老师面对几千的学生,即使AI能检测到走神也没办法互动。但录播双师的线下助教很容易发现并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就是本地化教研,大班直播模式越想满足更多孩子的共性需求,越不能实现本地化教研的问题。对学生的分层也很难实现。录播双师中,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分3-4种班型,对应不同难度的内容;课堂上线下老师可以管理课程,可以针对学生没掌握的知识点重新听一遍,或再播一遍轻课的内容,做到随时调整。”
当然录播双师模式也存在一些优化空间。比如一开始有些线下老师成了“放映员”,只让孩子机械地看录播视频,而缺少讲解和互动。通过师训和运营服务,这些线下的老师和线上的录播形成紧耦合,效果就提升了。这是乐乐课堂下一步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乐乐轻课作为乐乐课堂的核心产品,在未来将成为乐乐课堂的主要增长点,毛颖表示。
“最担心核心团队认知上出现错误”
乐乐课堂的模式“很重”。
重模式带来的另一个弊端是“慢”,看到别人的数据过亿,“慢”问题曾困扰过毛颖。
后来毛颖想通了, “重模式和慢本身符合教育行业的本质。教育差距体现在教育资源,直白讲是老师的差距,互联网教育可以弥补差距。老师一方面是知识,一方面是情感。乐乐课堂做的事是内容体系的建立,我们把知识标准化,那情感部分就由教培机构的老师来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容就是重。别人要做同样的事情,第一需要后来者对这个方向的完全认可,第二需要投入很多时间。这不是单纯靠资本就能做到的。
“另外,教育不是电商,并不是其他意义上的标品,不能只用互联网的流量打法去收割。教育需要建立在内容和效果的基础上形成口碑,这是一件长线的事情,不是短期靠收割流量就能做成功的。”
“我们的模式虽然看起来慢,不过一旦形成标准的工作流程,护城河就会很宽。” 毛颖说。
尽管战略方向和目标坚定,毛颖依然逃不过某一些“焦虑时刻”。接受采访前一天晚上,毛颖说凌晨四点就醒了。
采访当天谈到焦虑问题时,他双手交叉在脑后,靠进椅背说:“能不焦虑吗?随着公司的成长和团队的壮大,这么多同事跟着我们在内容的战略上一直坚持着,最担心的就是核心团队在认知上出现错误。”
这或许也是当前,在线教育创业者的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