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20日至今,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通报,目前上海已累计出现22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并有4个中风险地区。半个多月来,舆论对上海疫情防控好评多多。
疫情出现之时,恰逢上海“两会”即将开幕。不过,局部的疫情未对上海“两会”产生太多影响。在上海“两会”召开过程中,防疫发布会如期召开、相关信息也在第一时间发布。
因此,在“两会”闭幕之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龚正1月27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也表示,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井然有序、精准有效,目前,总的来看上海的疫情是控制住了,并表示有信心做好相关的处置工作。
尽管这两日再度出现新增病例,但是目前上海疫情仍处于可控的状态。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2月5日的发布会上强调,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当前确诊的22个病例处于同一传播链上。
防控措施需要动态调整
自疫情暴发以来,新冠病毒已出现多次变异,这对于各国的防控工作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5日表示,新冠病毒从最早出现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疫情的情况。
从全球的情况来看,疫情正呈现出新冠病毒特别的复杂性、严峻性,而且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从全国情况来看,疫情还是呈现出散发、点状的特点。从最早的时候,发现人传人,到去年天热的时候,有冷链食品冷链传播,到秋冬季突然发现不仅冷链食品可以传播,普通的货物也可以传播。每一次不同的疫情发生,它的来源、涉及的规模,以及呈现的特征,都是不一样的。
从上海市防疫实践来看,我们也在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作为超大城市,要很好防控,我们关键要掌握每一次疫情的特点和自身的规律。上海的疫情尽管起数不多,但是品种挺丰富。可以看出,每一次的疫情,都呈现了来源不一样,出现的形态不一样,涉及的场所不一样。从专家的角度来看,因时因势分析疫情动态,能够优化本市防控策略,动态地调整每一次的防控措施,这是非常重要的。
吴凡建议,继续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原则,能够从目标导向出发,每一次疫情发生后围绕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动态风险评估的特点,对不同的人群做一些评估。在循证原则的前提下,对于每一次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适当增加管理中的筛查检测次数,提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这样才是既科学又精准的过程。
吴凡强调,防控措施要不断地动态循证进行调整,对共同参与这场战役的广大市民而言,大家对于循证进度、研究深度也要不断跟进。
吴凡呼吁,市民对于疫情的发生不要过于恐惧,也不要过于纠结,而是应该主动地了解新进展,理解配合好每一次防控措施的落实。“从不同的国家防控中可以看到,民众一旦理解了,配合好疫情措施的落实,一般来说,成效都会比较好。战胜疫情,没你不行。”
与病毒和时间赛跑
回顾过去15天,此次上海疫情呈现一个特点——及时发现。邬惊雷表示,及时地发现需要从几个层面共同努力:首先,对医疗机构来讲,要做好严格的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讲,特别要强化对高风险岗位人员的预防性的主动筛查措施,来提高早发现的效果;最后,从市民来讲,自己做好健康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嗅觉、味觉减退等等症状,希望市民能够立即到发热门诊就诊,不要随便吃药掩盖症状。
1月21日,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第90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防控工作注重“快速”二字。“快速”有两个方面:“我快速”和“你快速”。主动筛查是“我快速”,你发烧了马上到医院看是“你快速”。这次这个病例的发现是“我快速”,上次浦东的疫情是“你快速”,因为患者发热后马上去看了,所以这两个病例我们看起来都做到了快速反应。
张文宏指出,在病例出现之后,需要把所有能够发现的所有病例追到,将这些病例管控起来,实现“动态清零”,因此“现在我们能够发现的病例都在管控之中。”
张文宏强调,在与病毒赛跑的过程中,就是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精准检测、动态清零”策略。
(作者:施诗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