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它不仅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在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
票据业务天然与供应链产业链关系密切,且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微企业,可以实现资金对特定行业的精准滴灌,因此也被监管部门积极运用,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做出了应有贡献,也持续受到了央行的重点关注,今年以来,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法规,助力实体经济恢复。
然而,就在2020即将翻篇的最后一周,央行针对商业承兑汇票的信息披露细则,公布了一条大新闻,顿时在业内炸开了锅。
今天汇承金融科技的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央行年底最后一周搞出来的票据大新闻,到底说了什么?这条公告,是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进行的?
12月23日,为加强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化约束机制,保障持票人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就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有关事宜发布了第19号公告,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央行要求,承兑人应当于承兑完成日次1个工作日内披露每张票据的承兑相关信息,包括出票日期、承兑日期、票据号码、出票人名称、承兑人名称、承兑人社会信用代码、票面金额、票据到期日等。
具体来说,企业签收商业承兑汇票前,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票据信息披露平台查询票据承兑信息,加强风险识别与防范。金融机构办理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质押、保证等业务前,应当通过票据信息披露平台查询票据承兑信息,票据承兑信息不存在或者票面记载事项与承兑人披露的信息不一致的,金融机构不得办理票据贴现、质押、保证等业务。
央行的公告内容,大概就是这样。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票据在今年恢复实体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为何央行还要给票据市场发展带上”枷锁”呢?从实践来看,商业承兑汇票因信用问题导致其流动性和融资便利性较低,一些企业对商业汇票产生负面评价。例如,尽管进入了电子票据时代,但商票真实性风险事件仍然频发,”李鬼”商票还会不时冒头。从2019年至今,不断有一些知名央企发声,宣称市场上有不法分子涉嫌伪造企业资料,冒用公司名义开立银行账户,并通过虚假银行账户冒用公司名义签发和承兑电子商业汇票。
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给票据的应用场景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伤害。前面我们说到票据在实体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央行让票据市场发展更加的健康、规范,朝着合规有序的方向进行,杜绝此类李鬼现象的发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汇承金融科技小编通过网上资料询查发现,为规范承兑人商票信息披露,建立承兑人信用约束机制,今年1月,上海票据交易所就上线了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平台。截至12月18日,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416家,其中,企业386家、财务公司30家。
事实上,改善市场信用环境在今年的经济大环境下,显得尤为必要。2021年,将是经济复苏的下半场,也是中国经济朝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格局重要开局之年。中国制造和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凸显,全球订单纷纷转移至中国,出口保持强劲,从而带动企业投资意愿转强,研究显示制造业票据目前可签发空间在百万亿以上,这就意味着商票流动性是最核心的问题,商票信息披露机制的健全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这将有助于降低票据真实性风险和承兑人信用风险。加上应收账款票据化是人民银行一直倡导的,在此趋势下,商票供应链融资迎来发展机遇,但商票的流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为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人民银行此次发布”第19号公告”进一步明确了引导和激励政策,明确了监测责任和风险提示,其发布有助于提升商票信息透明度,助力解决商业汇票流动性和融资问题,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提前打基础。央行在最后一周公布商业票信披,侧面彰显了中央对双循环经济的重视,也是国家为双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平稳过度做的一项基础服务建设。
汇承金融科技支持票据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表示在票据市场中,各票据业务参与方迫切需要了解票据交易各方的信息状况,以优化投资选择,实现资金安全性,并获取可靠收益。而信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有关事宜可以为企业及承兑人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从而起到保护双方利益的作用。此次人民银行”第19号公告”的发布,有利于促进票据市场的征信体系的建设。
汇承金融科技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以金融科技驱动产业数字化的新型科技公司。公司专注供应链承兑支付体系融资服务,建立了全国首个中小微企业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票据撮合服务平台。依托金融科技创新优势,以AI、数据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金融科技为基础,对传统金融业务服务方式进行改革调整,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票据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业务做强做优做大,打造多层次发展信引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机会,积极延伸产业供应链金融,支撑公司主营业务深化发展,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在新一轮票据资产归集服务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