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余思毅
“原材料上涨,就是‘致命’涨价,比高房价还要命!”3月13日,东莞从事可降解材料生产的章小姐对时代财经抱怨。
原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由于塑料的原料多是用原油制成的,塑料产业深度依赖原油。目前,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行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进入2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7.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4.9%,处于石油化工链条下游的塑料以及塑料替代材料也无可避免地在跳涨。
章小姐去年7月中旬曾见证东莞在深圳限购后,一晚暴涨5万/平方米的“疯狂”,与之相比,如今原材料的疯涨,却更加让她坐立不安——“毕竟有房住了,没必要跟风买,可是原材料不买不行”。
与章小姐不同,厦门聚优化学品有限公司的经理李聪(化名)则“斗志昂然”地告诉时代财经,“这是一场上下游的博弈,就看上下游谁先扛不住”。
李聪的公司从事的是塑料产业下游产品贸易,当下,塑料化工生产链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变。随着海南全面“禁塑”的推开,全国各地在推进“禁塑”工作,塑料退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已经开启。有的企业坐等“丧钟”,有的在谋求向可降解材料的转型。
“往可降解方向走肯定是好的,但付出的代价很大。由于原材料太贵,现在很多人在观望。”安徽缤飞塑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缤哥对时代财经感叹。
当“限塑”遇上了原材料的致命涨价潮,无人知晓潮水终将往哪个方向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原材料暴涨,通胀还是炒作?
“ 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成本才8000块,卖2万多,有什么道理?”在湖北从事无纺布(PET)生意的老朱3月11日在佛山举办的中国生物降解材料论坛茶歇期间告诉时代财经,他从大学毕业至今十多年就一直在石油化工行业,这次涨价潮却让他觉得不可理喻。
老朱称,从去年年中至今,纺织品面料的主要原材料聚乙烯(PE)、广泛应用于橡胶制品中的碳酸钙涨幅超过20%到30%。不仅如此,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原料丁二醇(BDO)涨幅最大,达50%。
“全球央行都在放水,通胀预期肯定首先体现在大宗商品上,铜、铁都在疯涨。”老朱把涨价归因于大环境。但最让老朱不解的是,“即便PBAT两万多一吨,我也买不到货。”
BDO是保鲜膜、地膜等可降解材料生产的原材料,在东莞从事保鲜膜生产的陈辉(化名)特别留意其走势。陈辉认为,本轮BDO上涨是主要是大宗商品涨价潮叠加供需方面的影响。
他对时代财经介绍,2020年2月,海南公布了《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宣布将于2020年在全省推进全面“禁塑”工作,山西、湖北等多个省份都在准备阶段。但当前市场上,替代塑料的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品总量还很少,供求关系导致可降解材料非常“抢手”。在陈辉看来,BDO产能很高,目前价格高是短时间的。
老朱则认为,并不完全是偶发性的供求关系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他推测,巨头之间的联合减产可能导致这一波涨价。“什么行业都是有人坐庄的,最典型就是原油,欧佩克一直在博弈。”
对于这波让人“不可理喻”地涨价,章小姐认为是国内有人在炒作,而这一说法,在塑料圈流传颇广。
章小姐告诉时代财经,她在佛山参加中国可降解材料论坛,与会者都加了微信群,群里面广为流传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
2020年4月20日,原油期货价格罕见跌成了负值。就在这一天,一个汕头人在所有人都恐慌争相出货的时发现了商机,ABS15A1(一种塑胶材料)在9000元左右每吨开始拿货,台湾奇美PC料110(一种塑胶材料)在每吨11000元左右抄底,拿了满满接近1000吨的塑料库存,并鼓吹身边老乡和亲戚大批量拿货。他的理念很简单:“原油跌破负值,我们这辈子甚至以后都看不到了,此时不抄底更待何时?”
时代财经尝试通过多个途径验证上述章小姐提供的信息是否确实,但并没有得出结论。
近日,化工行业的大佬们也在为抵制炒作奔走呼告。以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兆为第一提案人、包括翟美卿等企业家在内的3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前提交联名提案, 呼吁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控原材料价格暴涨。
提案特别提到,建议政府对违反市场规律的原材料价格波动进行宏观调控,对进入大宗原材料领域炒作的热钱进行追踪监测,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恶意涨价的企业实施反垄断调查。
上下游的博弈,看谁扛不住
“这是21世纪以来最快大宗商品上涨”,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3月14日发布公号文章如此描述本轮涨价。据统计,2020年4月至今标普GSCI商品指数上涨87%,月均环比涨幅为5.4%。本世纪以来,仅次于本轮上涨速度的时期为2009年2月-2011年6月期间的上涨中,当时大宗上涨速度月环比+3.1%。
对于本轮涨价潮可能持续多久,老朱告诉时代财经,以他的经验,预计这次原材料的涨价潮可能会持续3-6个月。他解释道,“通胀的预期会慢慢消化,疫情带来的某些突然暴涨需求也会消失,到时候价格也会平缓。”
长期跟踪国际化工产品价格走势的李聪,有不一样的判断。李聪所在的公司产品有胶原剂、聚氨酯、焦炼剂等,应用于纸尿裤、保鲜膜等。他预估,未来10年的化工产品,都无法重回2020年的低位。而近期化工品的走势,则更多取决于上下游的博弈。
李聪分析,尽管原材料价格飞涨,但事实上,春节过后至目前,工厂一般不会进货。“工厂一般都会在春节放假前,提前储备几个月的原材料。目前原材料上涨,有价无市。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上游企业的库存就会积压,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就会降价求销量。”李聪断定,一旦降价,下跌幅度会较大。
“现在就看,最终是下游撑不住接单,还是上游撑不住换货。”
李聪还提到一种比较尴尬的情况,部分下游企业在春节前就与国内外商家签下订单。若企业按照先前定的价格出货,即便原材料上涨也没办法变更。以高价的原材料进行生产,企业就要亏本。
据央视报道,去年下半年,受海外疫情第二次爆发影响,停工停产之下“宅经济”上演,家具、生活用品产品需求增加,中国制造被海外抢购。去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加速恢复,家具、纺织等行业出口订单的火爆程度超出市场预期。不排除不少下游企业陷入了李聪提到的尴尬境地。
李聪所在的企业未雨绸缪,目前已在控制出货量,预估所囤的原材料可以撑到4月初。安徽一家塑业公司总经理赵明认为安徽大部分塑料化工企业的情况不太乐观,他告诉时代财经,“至少一半企业要做赔本生意了。”
当“限塑”推行遇上替代性材料成本高企
其实,今年开春后,不少塑料厂、化工企业已经对客户发出了调价公告,包括杜邦、SK、南亚塑胶、巴斯夫、松原集团、长春化工等企业在内。
据塑料化工领域自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化工领域涨价幅度已形成排山倒海之势,部分产品售价同比上涨超过万元每吨,涨价幅度高达153%以上。
如果致命的涨价趋势持续下去怎么办?“找准厂家进材料。”老朱说,老朱的工厂年前囤了足够用两个月的原材料,所以目前产品还没调价,不过老朱坦言,“后面扛不住,只能涨价了。”
时代财经调查发现,生产企业制定涨价幅度,除了考虑生产成本、客户维护之外,也跟各自对涨价后市的判断以及行业走势相关。如果判断材料后续会下降,当前可能是压缩生产,小幅调价;如果判断后续是继续涨的,可能就买入扩大生产,大幅调价。
对各大塑料化工生产商而言中,对后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政策。目前全国多省份分种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工作。塑料类生产上都在谋求往替代塑料品的可降解产品生产制造商转型。但当这一切遇上原材料涨价潮,怎一个“愁”字了得。
安徽的缤哥对时代财经表示,从塑料生产转型可降解材料,生产成本本会涨好几倍。“原来卖1毛钱一个袋子,现在要卖4毛钱。虽然可降解材料是朝阳行业,但要往这一方向转型,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最乐观的情况是,随着‘禁塑’的逼近,替代塑料的原材料用量越来越大,价格逐渐下降,形成良性循环,‘禁塑’就能成功推下去。目前,由于原材料价格太高,很多生产商还在观望。”
山东潍坊化工企业技术部门任职的岑礼(化名)告诉时代财经,只能提高技术含量,进一步拓展产业以应对原材料上涨。
作为全国地方炼油厂最多的省份,山东地炼企业产能占全国地炼总产能60%以上。岑礼称,石油加工和下游的化工品的税率比较低,而且下游高附加值的产品利润都比较高。“现在担子都压到我们技术研发的身上。”
突如其来的原材料涨价让正在摩拳擦掌、奔向可降解材料转型的企业,在生产、销售、技术等各个环节都感到头疼,只有极个别的厂商可以“幸免于难”。
蓝先生所在企业是一家位于东莞的港资塑料企业,主要是做塑料咖啡杯盖,为百胜中国,KFC、必胜客、麦当劳,还有澳洲、远东、新西兰的星巴克供货。因为性能的原因,纸杯盖无法用于热饮,替代不了塑料制品,蓝先生所在企业并没有受到“禁塑”的冲击。由于能够持续稳定供货,拥有较为庞大而稳定的客户群,原材料涨价也不会对其生意造成太大的影响。
(应采访者要求文章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