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众星志连:致力打造国内最大的“卫星工厂”

2021-04-12 12:19:22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未来10年,民营卫星企业一定能成功搭建卫星星座和实现组网,但在这之前,企业还要面对来自资金、技术和市场需求的重重考验。

“进阶的杭州——产业链招商发现之旅”系列专题由杭州市投资促进局和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策划执行,计划推出十八期。

该系列报道聚焦杭州生物医药、航空制造、集成电路等新制造业计划的核心产业,对重点企业进行实地探访,配合视频+文字的报道形式,挖掘企业背后的故事,展现创业者们对各自所在产业领域的探索、发现和成果,也试图呈现如何将重点产业链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脉的杭州路径。

今天第17期报道,让我们聚焦空天信息产业,聚焦浙江众星志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从事卫星定制研制、卫星批量生产、卫星星座的运营和数据服务的高科技企业。2020年6月,众星志连研制的皮星三号A星成功发射,这是团队在轨运行的第五颗卫星,亦是团队在微小卫星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和重大能力展现。经过二十余年的技术沉淀,目前,众星志连已成为业界唯一一支具有从部组件到整星的全链条卫星研制能力的创业队伍。

自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宣布鼓励商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以来,国内民营资本开始加速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并掀起了一轮“卫星创业”的热潮。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国内科研机构及高校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开始成为商业航天及卫星研制领域的重要力量。在杭州,就有一家“与时俱进”的微小卫星科研生产机构——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

图/图虫创意

多年来,这个以高校科研骨干为主体的创新团队相继研制出我国首例公斤级卫星“皮星一号A星”、我国首例承担重大工程任务的应用型皮纳卫星“皮星二号卫星”以及皮星三号A星等五颗在轨运行的卫星,团队研制的微型化卫星部组件产品已应用于近40颗卫星。

微小卫星的研制与应用日渐成为新的重要发展方向。有业内人士指出,卫星需求的增长必定会带来生产模式和产业链的变化,针对国内卫星产能相对不足的现状,“卫星工厂模式”成为了满足行业刚需的必然选择。

为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以及推动卫星制造的产业化发展,2019年12月,浙大微小卫星研究中心教师团队成立了浙江众星志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众星志连”),真正开始了产学研一体化之路。据了解,2020年12月,众星志连已入驻杭州未来科技城,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公司各项工作均已逐步正常运行。

众星志连董事长金仲和(图/受访者提供)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众星志连董事长金仲和,听他讲述“卫星家族”背后的故事与机遇。

微纳卫星:小身体里蕴藏大能量

近年来,瞄准国际技术最前沿,众星志连的微纳卫星研制获得了长足进展。

早在2010年9月22日,技术团队研发的两颗“皮星一号A”小卫星,就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顺利送入轨道,这是我国首批公斤级卫星。2015年9月,两颗“皮星二号”卫星再次上天。2020年6月17日,皮星三号A星成功发射,这也是团队在轨运行的第五颗卫星。

与动辄上千公斤的大卫星相比,微纳卫星(包括微卫星和纳卫星)身材虽小,能量却很大。据金仲和介绍,微卫星的重量从10千克到100千克不等,纳卫星则从1千克到10千克不等。相对于大型卫星来说,微纳卫星不仅研制周期短、技术更新快、功能密度和性价比高,还能够组批生产,快速实现星座组网运行,大幅缩短整个卫星系统对地重访周期,快速提升全球覆盖能力。

左: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 右:光学遥感卫星(图/受访者提供)

正因为这些优点,微纳卫星已经逐渐应用于导航增强、对地遥感、物联通信、空间科学试验等诸多领域。“当前微纳卫星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遥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像’,此外,通信和导航也是微纳卫星应用的重要领域。”

据金仲和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但目前北斗能做到的精度大约是在10米左右,导航增强型微纳卫星则能协助北斗导航系统,让用户接收到的导航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他表示,因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卫星小型化已成为一种行业趋势,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在卫星的标准化、批量生产等方面还处于跟跑阶段。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卫星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生产模式和产业链的变化,推动卫星制造从单件小批量向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根本性转变——这也正是众星志连推动卫星批量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机遇所在。

光学遥感卫星(图/受访者提供)

除了在体积、重量上“瘦身”,众星志连还希望赋予微小卫星更多突破点,重新定义“卫星制造”。“我们希望自己掌握的技术能真正地走出实验室,更大程度地赋能卫星制造产业链的发展。”金仲和还透露,今年公司将启动“遥感星座项目”,欲打造我国首个百颗规模的遥感卫星星座,并计划2022年首批20颗光学卫星和5颗SAR卫星入轨。

据了解,下一阶段,众星志连将稳扎稳打布局全系列产品阵列(低轨通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标校卫星、下一代智慧型卫星、立方星),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国内最大的“卫星工厂”。

杭州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几何

杭州能否把握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机遇,有所作为?金仲和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杭州在空天信息产业的卫星制造环节是具备一定优势的。”金仲和告诉记者,在卫星制造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上,杭州具备良好的基础,如机械加工、电子装联、基础软件,这三个卫星制造中最核心的环节恰好都是杭州的优势产业。

另一方面,杭州的互联网基础则给予空天信息应用环节强大的支撑和充分的想象空间。“当卫星进入民用领域,只有通过互联网强大的推广能力以及交易的便利性,才能提高大众对卫星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金仲和进一步向记者解释,在数字经济的风口下,随着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我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基建”范畴,商业卫星制造、发射、运维以及“卫星+”等空天信息涉及的产业环节都将迎来融合发展机遇。

图/图虫创意

以微纳卫星为例。当前,微纳卫星已经从实验应用型向服务型转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微纳卫星技术相结合,催生了颠覆式的商业应用模式,加速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等新业态的发展。在这股“东风”下,杭州的“数字基因”无疑为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链提升和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政府的高效服务和对产业的大力扶持、发达的民营资本、杭州的高校和人才资源,这些因素在金仲和眼里都是杭州发展空天信息产业的优势所在。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要真正地把民营卫星的“未来故事”变成现实,路上还有很多坎。“行业里大多初创企业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解决固定资产投入,第二是如何实现产出。”金仲和表示,目前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有定力”的长期投资模式和对高风险、重资产的商业航天长线投资的信心。未来10年,民营卫星企业一定能成功搭建卫星星座和实现组网,但在这之前,企业还要面对来自资金、技术和市场需求的重重考验。

图/图虫创意

谈起杭州空天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金仲和的眼神里闪烁着兴奋,这兴奋来自于杭州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更来自于技术创新带来的无限机遇。近年来,杭州在空天信息产业领域持续发力,聚焦卫星制造、空天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领域,集聚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北斗时空研究院、航天科工杭州空天数据研究院、零重空间、四维高景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空天信息产业链条,为打造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林倩梅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