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神奇的艾灸:看似病情“加重”,却是身体好转,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疫情让中医回归大众视野,同时也使得许多新人开始接触艾灸,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艾灸新手上路了。
而新手艾灸,最容易遇见问题,尤其是体质差,有疾患的灸友,艾灸后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但他们并不知道,艾灸后的一些看似病情“加重”的症状,反而是身体在好转......
一、灸后嗜睡、乏力
有些人总是没精神,没力气,便想通过艾灸调理,结果艾灸几次后发现,自己变得更加乏力,嗜睡,便以为艾灸没什么用。
其实这是艾灸后,人体浮阳归元的好转现象。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体,是“阴平阳秘”的,身体各项机相互协调,阴阳平衡。
当人体气血不足,阳气虚时,体内的阳气就会上浮,是为浮阳,人也因此变得虚弱,没有力气。
而在艾灸特定穴位之后,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良性刺激,引火下行,能够把浮阳引下来,回到它该去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需要休息,进行自我调整,以便尽快恢复,因此短时间内有可能变得更加嗜睡乏力,遇见这种情况,只要跟着感觉走就好,该吃吃该睡睡。
二、灸后经脉痛、关节痛
有些人艾灸之后,身体会莫名其妙的疼痛,这多半也是身体在好转的反应。
所谓不通则痛,艾灸后疼痛,反应的是人体有瘀堵。
而艾灸促进血液循环,刚开始艾灸时,体内淤堵还在,气血的冲击下,自然容易出现轻微的疼痛,跳痛,头疼,尤其在手肘膝盖关节等气血交汇的地方。
这表明经脉中的阳气开始得到补充,淤堵开始疏通。灸友可通过温灸疼痛处,促进外邪排出,不适感会逐渐缓解。
三、灸后冒凉风、发冷
刚开始艾灸的人,有时会觉得身体在冒凉气,皮肤发冷,以为是病情加重,其实它是一种灸感。
它反应的问题是艾灸者体内寒气偏重,随着艾灸,寒气在体内散开,四面游走,从而产生冒凉风或者发冷的情况。
发冷的部位会因人而异,从头到脚都有可能,或者全身发冷。
应对的方法很简单,除了多艾灸冒凉风的部位外,可以结合艾草生姜等泡脚,补阳祛寒。
随着阳气壮大,内寒无法躲藏,逐渐被赶出体外,人的体质也能随之提升。
四、灸后起泡、疮
水泡是艾灸后比较常见“病情加重”的表现,同样没什么好担心的,因为这是体内邪气,被驱赶到体外所致。
要知道古代,古人艾灸把出脓疮视为好转的表现,《小品方》中就记载:“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没有脓疮,病邪都不算彻底除掉,可见水泡只是小菜一碟,是病邪向外排出的好现象。
当然一般湿气比较重的人才容易出水泡,而现代人大多湿气比较重。
这种情况只要做好处理,避免皮肤感染即可,还有就是不要为了故意出水泡而过于靠近灸火。
五、灸后放屁,打嗝
很多人艾灸后打嗝,尤其是艾灸腹部,中脘这些地方的时候。
一般来说,这意味着人体消化系统如肝胆,脾胃,肠道不正常,有寒邪。
艾灸过程中,壮大了阳气,增强人体的肠胃功能,积聚在肠胃内的寒邪以打嗝或放屁的方式排出,有些人一时排不出去,则会感到腹胀。
我们在遇见以上情形时,可增加一些配穴,脾胃方面加灸足三里、脾俞;肝胆方面可配合肝俞、胆俞,太冲。
这样艾灸一段时间,随着脏腑的邪气排出体外,人会感觉格外舒适。
文末提醒:有些病情加重的情况,可能是施灸不当所致。大家艾灸时应遵循灸量由少到多,穴位由少到多的原则,让身体有个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的过程,从而规避掉许多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