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认知:古语“变古乱常,不死则亡”,是何意?老祖宗,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在历经世事沧桑变幻之后,当人们再次回过望历史时,才会发现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原来都是大浪淘沙之后沉淀下来的精髓。就拿古代文化领域来讲,如果平时能够经常翻开古籍,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的精神,乃至“三观“都得到洗礼。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历史,建议大家平时应该多看《史记》。因为这部具有纪实意义的编年体史书,就像一个满脸沧桑的老者,在不断向后世子孙,讲述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人和事。
虽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史记》读起来十分晦涩难懂。但如果大家静下心来认真钻研,可以发现原来历史如此迷人。《史记》中曾有一段话,后来被世人改编为俗语,而这句俗语就是“变古乱常,不死则亡”。从这八个字的表面意义上来看,实际上指的是如果不遵照传统,或者说祸乱纲常就会遭遇大灾。
笔者认为,如果更浅显的去解释,这句俗语所蕴含的道理,其实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应该遵守约定俗成的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更加顺利。如果一意孤行最终的结果,可能要远比大家想象的还要严重。
“变古乱常,不死则亡”的真正涵义一、“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出自《史记·晁错列传》,原文: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晁错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他在任职太子家令的时候,曾经常说不应该遵循传统,应该按照个人的想法去行事。尤其是在他刚愎自用、擅权乱政之时,更是不断推翻沿用了几千年的制度。他也因此受到了诸侯王的反对,并最终死于腰斩之刑。
笔者认为,司马迁在著写“晁错列传”中,其实也加入了很多个人主观情感。虽然看起来是在娓娓道来,但是却对晁错的做法不敢苟同。晁错作为“变古乱常,不死则亡”的主角,就是因为变更传统进而搅乱常规,才导致了他必然灭亡的下场。
二、灵活运用,切莫迂腐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的时候,都会觉得这种情况离自己很远。事实上如果将这八个字所讲述的含义,放置于现实社会中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这句话所讲述的含义,其实也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出一辙。
但是笔者就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不按照客观规律随意更改传统,确实是一件容易扰乱正常秩序的做法。但是如果一味的因循守旧,其实与变更传统不仅相差无几,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这八个字。只有明白做人做事需要守规矩,但是又不能让规矩束缚住自己的手脚,才能够真正掌握做人做事的方法。否则如果不根据客观规律做事,那么就会出现相去甚远的结果。
三、实际案例中的警醒
相信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让曾经国力孱弱的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符合当时的客观条件,但是在几十年过去之后,商鞅变法似乎就成了不合时宜的事情。最后商鞅本人也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这其实就没有灵活运用事物发展规律。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小船虽然在行驶过程中比较慢,但是却不会出现翻船的风险。相反如果在风急浪高的前提下,虽然小川行驶速度会远超出大家想象,但是在这种前提下就很容易翻船。
所以这就要求,大家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 的问题。“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虽然在某个阶段非常实用,但如果时代变迁之后,相信也会变成不合时宜的方法论。根据事物的变化去判断错对,是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正确做法。
结 语“变古乱常,不死则亡”,想要表达的含义就是,做人做事一定要符合条件。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要讲规矩,虽然现在人做事很少有条条框框,但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破。因为这种规矩一旦被打破之后,不仅会失去平衡还会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