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认知:口苦、易怒、头目胀痛?一个小动作帮你解肝郁,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本 期 导 读
经常口苦、易怒、眼睛红肿、头部胀痛?你该去去肝火了。
你是否也常常被这些问题困扰:
夜间难以入睡,白天昏昏沉沉睡不醒;
清晨醒来嘴巴总是苦苦的;
经常到了中午,头部莫名胀痛难忍;
连续工作只要超过两个小时,眼睛就发干涩痛;
脾气也变得比较暴躁,鸡毛蒜皮的事都能怒上心头。
如果你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你很可能是肝火旺了。
很多人常常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儿,总觉得过段时间就好了。「能忍则忍」,是许多人对待身体不适的态度。
要知道,中国是肝病大国,有五分之一的人群正饱受肝脏疾病的困扰,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平时不注意养肝护肝,长期如此才会造成肝脏「伤痕累累」。
肝脏不好,累及全身
肝生病了,可是件大事,因为肝有主藏血和主疏泄两大功能,若肝不好,常常则会因肝不藏血、疏泄失常而诱发各类疾病。
肝不藏血
肝有血海之称,主藏血,能够贮藏血液以及调节血量,防止出血;除了肝脏本身,其余脏腑以及四肢百骸都依赖血液的濡养,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言:「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若肝血不足,血不荣筋则致肢体麻木、筋脉拘挛、肌肉颤动等;血不养目则出现视物昏花、目涩刺痛;血不荣爪,则出现指甲脆薄、干枯、易折断;且肝血为经血生化之源,若女性肝血不足,常常会导致月经量过少,闭经等问题。
「夫肝木藏血,肝怒则不藏,不藏则血难固」,肝脏能够收摄血液,防止出血,倘若肝藏血功能失常,则会引发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证。
肝疏泄失常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全身气机,气为血之帅,气机通畅,血液循环才能流畅。肝病则会出现疏泄不及或疏泄太过两种情况。
疏泄不及
若疏泄不及则导致气机郁滞,因「肝经抵少腹,协胃,属肝,络胆,布胁肋」,气机不畅容易导致胸胁、乳房、少腹部的胀痛。疏泄不及,还会导致胃失通降、胃气上逆,而引发食欲减退、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脾胃症状。
因「肝经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若气机运行不畅,疏泄失职,则气郁不能使血行,血液瘀滞,日久成瘿成瘤,形成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等。
疏泄太过
疏泄太过则肝气上冲,气机逆乱,而「肝开窍于目,肝经行至头部,与督脉汇于巅顶」,因此,肝气横逆常常会造成面红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等症状。
导引按蹻疏肝养血
以上种种危害,无一不是在提示我们,要多注意养肝护肝。
那么,该如何疏泄肝气、清泻肝火,补养肝血?向大家推荐导引按蹻疏肝养血,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动作,就能解决肝脏的多方面问题。
导引按蹻为《黄帝内经》记载的五法之一;「蹻」代指经络穴位;「按蹻」,就是点按经络穴位,并施以导引的意思,导引按蹻能够导经正通,引气令和。
解肝郁丨太冲穴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是疏肝理气的第一要穴,也被称为「消气穴」,对于肝气郁滞所致的抑郁、胁肋胀痛、食欲差、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女性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定位: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2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即找到了太冲穴。
泻肝火丨行间穴
行间穴,为足厥阴肝经上的荥穴,荥主身热,能清泻肝火,对于肝火旺盛所致的中风、口歪、头部胀痛、目赤肿痛、头晕目眩等肝经风热病症,以及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妇科病症均起到缓解作用。
定位:在足背部,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养肝血丨三阴交
三阴交为脾经、肝经和肾经的交汇点,因此能够起到调理气血、补养肝血的作用,对于肝血亏虚造成的头晕眼花、视力减退、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爪甲不荣、面色无华等有很好的疗效。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操作方法
找到相应的穴位,用中指指尖轻轻点按在穴位上,保持静止不动30-60分钟即可。
导引按蹻讲究迎随补泻,中指指尖朝向与经络循行方向一致为补法,若与经络循行方向相反则为泻法。
以上穴位,除三阴交用补法外,其余2穴宜用泻法。(肝经与脾经的经脉循行方向均为从脚掌往上行走至胸部)
导引按蹻不仅是在养肝护肝上使用,其他病症也可以选用导引按蹻来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