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认知:看起来光鲜的“宫廷秘方”能吃吗?,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前言:“宫廷秘方”以及类似的由许多味“好药”、“补药”堆积的“补虚秘方”,究竟是甜蜜的良药,还是“百计取媚,以顺其意”的迎合?结合史料来看看吧。
2020年春节过后,W女士带着她从朋友处抄得的“宫廷秘方”来到了我的门诊,珍而重之的展开给我看。她的爱人抱着小外孙,在旁边插言:“这张秘方是古时宫廷来的,是我朋友祖上所传,能治心肝脾肺肾虚,……她的情况能不能服?”
W女士营养状况良好,皮肤偏白,由于浑身关节冷痛在我处治疗已一年。初诊时,夏天39℃的天气,她也要穿加绒的棉毛裤,棉毛裤里面被汗水浸湿,却怕风怕冷,不但不能开空调,而且一点凉风从脚边流过,就觉得钻进骨头里那么难受。同时她还有胃肠方面的疾病,经常胃痛、便秘,并焦虑。我主要以桂枝汤加味,辅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之。19年夏天可穿单裤、裙子而下肢不觉冷痛,自言好几年未有此感觉,觉得病去了一大半。
大年夜前后,W女士病情反复加重。病未尽除,又遇连续阴冷天气,加之疫情影响不能出门,活动减少,紧张焦虑,又因不能就诊而停药,病情反复。于是他爱人从朋友处讨来这一秘方,出于对我的尊重,并未即服,而是拿来向我讨教。
“宫廷秘方”这样似乎包治百病、解决一切问题的处方,看起来很美,故而在患者群里有一定的市场。实际如何呢?“宫廷秘方”又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它是否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呢?
《灵枢.寿夭刚柔篇》:“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给平民针刺治疗,以火针治疗;给有权势者治疗,用药物在体表热熨(针对寒性疾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一方面可能农耕社会平民种田,多于室外作业,而大人们则养尊处优,不耐劳作,体质强弱有别。但另一方面,患者均是寒性的疾病,布衣用针而大人用熨,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患者的身份悬殊。针刺毕竟是痛的。我们现在可以用到的细针,有0.2mm直径的,细如发丝,破皮时几乎没有感觉。《内经》年代的毫针,做不到这么细。烫熨,给患者的体验像是养生会馆中做身体,需要人不断在身边伺候着,非常舒适,但也非常消耗操作者的精力与时间。由此可见“大人”在治疗时选择方案的优待。
那么,是否费时、费力的治疗,就比一般的治疗效果更好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后汉书》中太医郭玉以针灸术治疗宫中贵人疗效不佳,但令贵人穿着破旧衣服住到宫外,再请郭玉治疗,却能做到一针灵。面对皇帝的诘问,他回答说给尊贵者治病,自己往往心怀恐惧。言下之意,在宫外给布衣治病,没有那么多顾忌,不必考虑医患之间地位的悬殊差距。即使患者嗷嗷直叫,医者也仍然该怎么针就怎么针,如此反而治疗效果显著。又说给贵人治病有四难:自用意而不任臣(患者自以为是);将身不谨(患者不能遵守治病时需要配合医者的宜忌);骨节不强不能使药(面对这些掌握太医生杀大权的贵人们,那些毒药、虎狼攻疾之药不是不能用,而是不敢用,这种矛盾的心理,针灸时同理);好逸恶劳(服药要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治愈疾病要能够吃苦,而这些养尊处优者显然不能)。
所谓“伴君如伴虎”,伺候皇室成员,稍有差池,不光自身难保,还可能会被灭门。比如因明孝宗生病,太医进药后,孝宗流鼻血骤崩,被追究责任说是“误用热剂”,犯大不敬罪当斩。其实古代宫廷藏污纳垢,到底这位爷是怎么死的,不得而知,重要的是找一个替罪羊,医官施钦、刘文泰等四人便成了靶子。更有甚者,唐懿宗的爱女同昌公主因病服汤药不效而亡,唐懿宗悲痛之下杀医官二十余人,医官韩宗昭、康守商等被“族诛(不知道几族)”。
在这种高压的医疗环境下,我想医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自保,其次才考虑如何治疗疾病。毕竟活着最重要不是?
如果需要用药,虎狼之药不能用。王金等在明之嘉靖年间,因为朱厚熜的死而受到继任皇帝的责难,罪名中的一条为“金等又不合妄进汤药一服,内有大黄、芒硝等物,遂损圣体”。意思是说给千金之体用药,居然用了大黄、芒硝这等虎狼之药,导致圣上龙体损伤,最终死亡。民间俗语说“大黄治病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大体如此。
大黄真的不能救人吗?不能延年益寿吗?金玉之体的圣上难道体质真与平民不同,“大人”就不可用重剂吗?
据闻梁武帝病时就喜欢服用大黄,直至高龄体质衰弱时才被御医姚僧垣制止。但他在南北朝时代(中国历史上有数的乱世)活到86岁高龄,还是因为政变受囚而饿死,比和平朝代的很多皇帝都长命。但是姚僧垣并非对大黄有意见,而是认为用药应权衡患者体质与药物偏性。梁元帝(梁武帝的儿子)有“心腹疾”,其他御医都用些性味平和的果子药,姚却力排众议,说“脉洪实,宜用大黄”,主张使用大黄类方。元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最终痊愈。
大黄与附子、人参、熟地被并称为药中四维。它是治病的良药,也是攻下法的代表药物。为何流传至民间的“宫廷秘方”中很少见到这类药材的身影?
康熙年间刘声芳等给郝世亨治寒暑伤气之症,向皇帝汇报病情说患者“年老气虚”、“其病甚险”。康熙批示:“若此药服后不见好,做点可口饭,寻点狍子肉交膳房,吃着看看如何?”之后御医们的奏章答复道“止药调理”。还好后来这位大臣活过来了,假如因此一命呜呼,康熙说一句“朕非大夫也”,御医们可能脑袋就没了。
迎合患者,可能是大部分御医的处世之道。“大人”们觉得补药是好东西,他们就多用补品;“大人”们觉得自己体虚,不适宜用虎狼之药,他们就不用;“大人”们喜欢用贵重、珍奇的药材,他们就顺其心意,多多使用。于是,一张张的宫廷秘方就这么被制造出来了。
接下来,我选取社会相对稳定的王朝,尽量排除宫廷政变、改朝换代而殒命的朝代,来看看古代皇帝的寿命。
汉朝应该算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个稳定王朝。西汉15帝、东汉14帝,其中西汉的汉高祖刘邦活了62岁,世宗刘彻活了70岁,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活了62岁,另有几个能活到40岁左右,其余大多早夭。
大唐王朝25君、22帝,以杨贵妃闻名天下的李隆基最为长寿,活了78岁,开国皇帝李渊活了70岁,德宗李适64岁,其余的皇帝(包括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活到60岁。
再来看看据说有长寿基因的爱新觉罗氏,12君,活的最久的是乾隆,89岁卒(这真是皇帝中的战斗机了)。太祖努尔哈赤68岁战死。康熙活了69岁,宣宗活了69岁,仁宗活了61岁,末代皇帝溥仪活了67岁,另外一半六位皇帝都没能活过60岁,其中有四个寿命不到40岁。
而现代上海人的预期平均寿命在80岁以上。从事实来看,“宫廷秘方”不一定有很好的疗效。
引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补药可通融论》中的一段做结,希望能令喜补之人反思:
“自唐《千金翼》等方出,始以养性补益等各立一门,遂开后世补养服食之法(其实早在有史之时,就有贵人们追求长生,服食“补药”的记录了)。以后医家,凡属体虚病后之人,必立补方,以为调理善后之计。若富贵之人,则必常服补药,以供劳心纵欲之资。而医家必百计取媚,以顺其意。其药专取贵重辛热为主,无非参、术、地黄、桂、附、鹿茸之类,托名秘方异传。其气体合宜者,一时取效,久之必得风痹阴痼等疾,隐受其害,虽死不悔。”
感谢您读到最后。
我是吕医生,以上就是我要说的话。
在读书、临证之余,我会不定期发布自己对于中医的认识与解读,带领大家从不一样的角度认识传统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