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容养生 >

健康教育:教师成长——刘晓明: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

2022-03-21 07:45:07来源:

健康教育:教师成长——刘晓明: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即日起,我爱教师将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师成长】系列演讲实录

本期主讲人:刘晓明

分享主题: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刘晓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后,心理学博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在教育心里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对教师心理的研究与探索,对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心理素质培育等课题,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注重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出发,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为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教师成长——刘晓明: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成长——刘晓明: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

倦怠是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问题,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职业倦怠设备出现情绪衰竭,依次表现出了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什么叫情绪衰竭,指教师工作热情的耗尽。当你累的筋疲力尽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看什么都烦,什么都干不下去,一点小事发火了,这叫厌倦,易怒。过去说这是教师工作态度的问题、职业道德的问题。现在发现了,不是道德问题,是心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累的严重透支,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症状。

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累的筋疲力尽,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态度。

接下来再发展,出现了第二个症状。叫人格解体,指的是对他人的态度发生变化,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当教师一旦出现人格解体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了冷漠消极的行为,对学生持否定的态度,尽可能的疏远学生。学校当中什么样的老师职业倦怠是严重的?我曾经访谈过300的名教师,访谈职业倦怠的问题。其中访谈了10位因为打学生被学校处分的老师,他们告诉我,当我打完清醒过来的时候,怎么打学生了,老师打学生是不对的。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还打?他们告诉我,没控制住自己发火了,10个当中有8个告诉我“没控制住自己,发火了”,要解决这类老师职业道德问题,什么样的方法有效?不断修改职业道德规范,然后给教师培训、学习、惩罚,没有用。因为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进行心理的有效调节,所以在应急的状态之下,表现出失常的反映,大脑不思考,完全被情绪控制住,这个时候作出了失常的反映。

第二个是什么原因?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罚”,但这招不好使了,源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这一招不好使,没有招了。

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假如说有10种,每一种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看我们的老师,他在管理学生的过程当中,一辈子会有很多这样的方法。但是,我们很少把方法传递下来,所以他一退休方法就带走了。如果真的把老师们的方法集中起来,10种比较典型的行为问题涵盖住了常见的问题。

比如说,我在上课,一个学生溜号了,怎么办?有几种方法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第一种方法是,一边上课、一边往他那走,他就收起来了,这种方法叫做“临近控制”。我认为教学是一种沟通,我习惯教学就在下面和大家进行交流,如果这种方式还是不好使,我就会给予信号,如果还不行,我就干脆把手机拿走,这叫“移出媒介”,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分配任务,这个时候提问想通过提问来提高注意力,这个时候你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做法合适吗?我们的目的是把他提高到教学当中,但实际是批评他,这是不合适的做法,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但要提问简单的问题。如果这招不好使,就忽视他,叫“冷处理”,前面说的这些方法都是行为控制方法,行为控制不住意味着他有心事,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这么多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下课的时候再叫过来问一问原因,这个时候把他提出的困难进行解决,还有可能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亲子关系很紧张,大家知道现在亲子关系最紧张的关系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遇上一个更年期的妈妈,教师应该帮助孩子有效的解决亲自关系的问题。

假如说有10个比较典型的问题方法,都有比较典型的方法,那么就不会把我逼到一个应急的状态,不会情绪失常,实际很多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经常讲师德,我讲教师职业道德的心理养成,从人的层面来关注道德,因为教育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个是人的发展和人的需要。

......

今天所讲的有效教学是指什么?课堂当中传递知识的有效性,都在强调课堂当中传递知识的有效性。我们把有效教学仅仅载化为在课堂当中传递知识,传递知识是最终目的,这不是教育的目的,仅仅就传递知识而言,有效教学仅仅是传递知识的有效性。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只有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什么意思?适合这类学生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存在最优的教学模式吗?我曾经写过一本《有效教学模式》的书,我在书中总结了10多个教学的模式,实际上这样的模式是不存在的,对有效教学最敏感的不是学校教学,是课外班,那么补习班就会有生存的危机,所以现在课外班发展的特点是一对一,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提高这位学生的成绩,我觉得思路错了,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真正一个好的教师不会只用一种教学,至少要运用一种到两种的教学模式来适合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当中能够获益,大家能够感受从人出发来看待教育的重要性。

再发展下去又出现了第三个症状——“低成就感”,这个是对工作的态度倦怠,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我想好好干,过去想只要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现在看怎么努力就这样了,基本上前途无望了,这个时候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降低的工作当中的效能感,不再相信自己的力量,不再相信教育的力量。这个就叫做工作当中的效能感,怎么努力学生的成绩也上部来,学生不满意,领导不满意,只能这样了大家也不欢迎我,辞职还得考虑生活,走还不了,天天和学生、领导、同志发生矛盾。

接下来看我们的调查数据,结果发现处在中等程度职业倦怠的成绩达到60.3%,这个结果会告诉我们60%的教师处在倦怠的情况下,人格解体的教师17.1%,低成就感的教师16.1%,人格解体是对学生的态度,低成果、低成就感是对自己放弃的一种态度,虽然一半以上的教师都已经感到倦怠,但只有20%的教师失去对学生的责任感,将近有一半的教师是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学生的发展,意味着今天的教师有非常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且是两头烧,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在默默的奉献自己。

教师成长——刘晓明: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

绝大部分的教师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一样,都是在默默的奉献着自己。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教育的成长,为了社会的发展,都在默默的奉献着我们自己。我们要对自己,对我们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充满信心,绝大部分的教师都在这么做,有没有败类?当然有。那是很少的一部分,哪个群体当中,都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但是一定要看到主流,这就是教师的主流,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这就是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主流。

那么成因是什么?压力作用的结果。现在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有哪些?

第一,过强的考试压力;第二,过于紧张的人际关系;第三,高的工作负荷。

我开始访谈,在访谈教师的时候,老师们告诉我,好多教师告诉我,每天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绕学生考试进行,每天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学生的考试进行。意味着什么?考试的压力早就从学生的压力转移到老师身上,主要是什么压力?教学的压力。过于紧张的人际关系,工作累点没有关系,环境差点没关系,领导不理解,天天看着我们,同事之间恶性竞争,评一次职称伤害几个人。学生不理解,家长不理解,家长不配合,和领导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和家长的关系,和学生的关系,再就是家庭的关系。在访谈教师家属的时候,谈不下去了,需要做心理咨询。

有好几个家属问我这样的问题,你们当老师怎么回事,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充满了爱心、充满了耐心,一回到家面临自己家的孩子就剩下烦心。当年找对象的时候,别人介绍一名教师,太幸福了,以后孩子的教育有人管了,结果不是这样的。心理最不平衡的是什么?老发火,这不对,那不对。我为家做这么多,家靠我一个人,还天天挑毛病。后来我告诉他,回到家里对你发火,不是对你有意见,实际上是爱你的表现。我说你是否了解我们的生活状态?每天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我们表现的就不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带着一个假面具在生活。最典型的是进教室,什么表现?脸纵向拉长。每天都在扮演一种角色,一天当中他没有痛苦吗?没有忧虑吗?没有烦恼吗?没有愤怒吗?每一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能表达吗?不能跟领导、学生、家长发火,都压抑在内心的深处。总得找个机会宣泄,承受不了的时候,精神错乱了,你更遭罪。

我经常和老师们在一起谈,说“家庭是幸福的港湾”,就这么一片净土,回去搞的惊涛骇浪的,不行。我说不是不能发火,能发。问题在于沟通和交流,否则的话,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为什么总跟我发火,我哪做错了。说完了,火还能发出来吗?没有办法。有的时候,我们老是强调教师要奉献,实际上教师也是人。

紧张压力的自我诊断,请根据自己近两周来的实际状况,对以下项目进行如实判断,判断的标准为“有”或“没有”。

教师成长——刘晓明: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

教师成长——刘晓明: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

教师成长——刘晓明: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

正常有三种情况:第一,心理调节能力特别强,有压力及时调节,所以不会有那么强的压力带来的症状。第二,把这项工作,教师这份工作当做事业。当做事业就是做它本身就是快乐,不认为是压力。第三,心思不在这儿。

不正常不要担心,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有了压力,没有问题。关键学会调节。压力已经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损害,需要管理自身的压力,否则给身心带来一个更大的影响。

(未完待续)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博恩行知--从不同的视角,报道名校事件和名人名家的教育观点,推送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

微信搜索“博恩行知”,或者微信号 boenxingzhi (长按复制),即可关注!独立视角,教育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