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容养生 >

安全知识:是什么让一些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你知道吗

2022-03-25 07:45:13来源:

安全知识:是什么让一些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你知道吗,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你的人格决定了你的行为趋势、思维习惯以及与外界的互动方式。例如,根据大五人格“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维度的测量,一些人就会比另一些人更难控制消极情绪。具有这一特质的人更容易有诸如焦虑、抑郁这类的心理问题。这是说得通的,而且,很多研究也确实证实了它们之间存在相关。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清楚哪个在前:也许是心理问题造成了更神经质的人格,也可能是不幸的成长经历导致了神经质人格和心理问题。

欧洲精神病学与临床神经科学档案的一项新研究澄清了这个问题。因为,据研究人员所知,这是第一个同时观察人们的人格、生活事件以及心理问题的研究。

尽管研究人员也做出了一些严重警告,但这项研究发现,一些人的人格概况会使他们对心理问题更易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他们也会更严重,同时,对生活事件也会有消极影响。

该数据来自瑞士将近600名被试。他们第一次参加访谈是1979年,当时还是19、20岁的他们被访谈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有无吸毒饮酒等问题以及家庭背景情况。在苏黎世大学 Michael Hengartner 的带领下,研究人员相继又在1981、1988、1993、1999和2008年采访了这些被试,采访内容依然是心理健康状况、任何形式的关系的分离和/或失业等生活事件。(至2008年,被试大概50岁,仍有335名被试参与研究。)

被试还在1988年(29、30岁)和1993年(34、35岁)完成了人格测评:这些问卷着重反映了他们的侵略水平(包括自我控制的缺失水平)、外向性(愉悦度和自信程度)和神经质(包括日常情绪稳定性以及易焦虑程度)。

即便在控制了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这两个变量以后,研究人员也发现,人格——两次心理测评的结果均显示——与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例如,较高的神经质水平与较高的抑郁、焦虑、酗酒与毒品问题的发生率有关。相反,较高的外向性水平与较低的心理问题风险有关。

将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进行量化,研究人员说,“在侵略性、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外向性维度上得分低的人,比与之相反的人患心理问题的概率高大约5倍。”(此处的心理问题包含各种抑郁、焦虑等相关问题及障碍。)

负性生活事件同样与患心理问题的风险有关:例如,经历失业和分手的被试就更可能患重度抑郁。(当然,这一点,想想也能知道。)

人格和生活事件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因素。人格与负性生活结果的经历有关,尽管关联度较弱:那些侵略性维度得分高的被试,他们更可能经历失业和分手,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被试更可能经历失业。

而且,对于神经质水平高的被试来说,负性生活事件与未来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存在着高度相关。在所有被试中,由神经质特质引起的问题严重性的差异达到了50%以上。(翻译一下就是,当心理问题出现时,高神经质水平的人的问题也会更严重。)

是什么让一些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你知道吗

“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人格的基本作用,主要是神经质在精神病理(即心理问题)的发生、持续与严重性上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补充道,“我们的数据还进一步强调,关键性生活事件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人格因素在其中起调节作用的。”

最近有研究发现,很多影响人格因素的基因与心理问题有关,而本研究的这些新发现也对先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补充。最近还有研究发现,心理治疗与神经质特质有关。除此之外,瑞典还有一项新的研究,该研究调查了逾一百万名被试青春期时的人格特征(尤其是神经质水平)与后来被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的情况,发现两者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本研究的结论与以上研究的结论均相吻合。

Hengartner和他的团队没有对认知与神经机制之间的确切本质进行声明,尽管这一本质可能可以解释神经质人格与心理问题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但他们提出,人格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活历史策略”这一概念来理解。这一概念来源于进化生物学,认为,一些人使用的是快速策略(对生活持短期态度,这种策略能够在高风险环境下获得成功),而另一些人使用的是慢速策略(对生活持长期、耐心的态度)。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具有高强迫性、高紧张感、高侵略性人格特征的人可以在快速生活中适应的更好,但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更高的患心理问题的风险。

而这一切又会带来一种警告:尽管这项研究是纵向研究,它依然不能解释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不同因素之间到底是谁导致了谁。尤其,第一次人格测评直到被试29岁时才施测,有可能当时的人格已经被心理问题和生活事件塑形了。(不过研究人员对此是否定的,他们认为,鉴于前人研究结果,人格特质从成年早期开始就已经相对稳定了。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如果在被试19、20岁时测量了他们的人格特质,那么其测评结果与其29岁、34岁时测量所得的人格特质可能差不多。)

本次研究的另一个局限是,由于植根于上世纪70、80年代,本研究使用的人格测量多少有点过时了,尤其是人格特质中的开放性,它根本就没有涉及。

(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

“人格与心理问题之间既然存在着如此强大的关联,那么我们可能认为它们之间真的存在因果关系,但这也不一定。”研究人员说道,“因此,我们需要从被试童年期就开始研究,将基因、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形成一种长期观点,进而更好地去理解:在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和严重性上,人格特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证实了人格能够导致心理问题和负性生活事件的易感性,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锁定那些可能需要帮助的人群。而且,接下来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未来,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帮助提高年轻人的人格复原力来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呢?

原作者:Christian Jarrett

编译:鸭梨心理

鸭梨心理,专业而温暖的一站式心理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