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高评级地方国企债券接连发生违约,引发信用债市场震荡。有信息披露,有关主体涉嫌以资产重组为名转移优质资产,成立“壳公司”下沉变更股权等“花式操作”,引发市场对其逃废债的强烈质疑,严重挫伤了投资者信心,破坏了市场生态。
11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表态,以“零容忍”态度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会议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决维护法制权威,落实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督促各类市场主体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
各地纷纷行动,落实有关要求。河南省副省长王新伟表示,将严格落实属地责任,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11月24日,发布公告称“已构成实质性违约,涉及本息金额共10.32亿元”的永煤控股,就已将第三期超短期融资券“20永煤SCP003”50%的兑付本金(5亿元)支付至主承销商监管账户,整治效果立竿见影。
从数字上看,今年债市整体违约率似乎并未出现显著提升,但最近违约个案有所增加,需要引起重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
从周期性上看,这两年是前期发行债券兑付高峰期,目前又正处于经济加快复苏后回归结构性去杠杆周期,一些信用风险进入风险暴露阶段。从体制性因素看,信用债发展10余年来,由于地方国企信用高度绑定地方政府信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债务的隐形担保能力下降,债务“基本面”恶化暴露违约风险。
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行为性因素在起作用。一些国企运营低效,债务庞大,资金流脆弱,甚至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结构化发债、违规资金占用、恶意逃废债搞资金转移等问题。对这些因素的客观理性认识,有助于市场各方有针对性采取防风险措施。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更是资本市场的生命。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康表示,“逃废债”直接冲击企业自身信用,破坏区域乃至行业信心,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转移,甚至危及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因此,严厉打击“逃废债”,是维护市场秩序、重塑债市信心的有力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一些地方政府还出现了任由相关企业违约前转移资产,借机逃废债,欲以市场化出清来遮羞的不良苗头。其实,债市违约的风险传导不仅会影响债券市场的稳定,还会造成区域性融资环境恶化,融资成本大幅提升。地方政府要坚决捍卫信用,做好预期管理。
监管层行动还在继续。11月20日,针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债券违约,证监会发布公告,对华晨集团立案调查,华晨集团有关债券涉及的中介机构进行同步核查。据记者了解,证监会将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要求,从完善制度、推动分类监管、加大中介机构违法违规成本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监管,持续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加强源头风险防控,保护债市投资者合法权益。
金融市场是信息市场,更是一个信心市场。诚实信用是企业依法经营的应有之义,也是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立身之本。“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这句话值得所有市场主体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