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慢性肾炎防治,中医四点经验,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导 读
慢性肾炎以水肿、蛋白尿、血尿、贫血、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情复杂多变,脾肾两虚为发病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为发病之诱因,由于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失调,导致脾肾亏损而发病。名中医赵纪生教授尤擅治肾病,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他总结了4个要点。
1.风水初起,急以祛风解表,通利水道
慢性肾炎可以从风论治。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时,多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邪而诱发。外邪入侵,首先犯肺,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肺失宣发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可见眼睑及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即为风水证。常伴咽喉肿痛,发热咳嗽,脉浮,治宜祛风解表,宣肺利水。常用药有杏仁、连翘、桔梗、桑白皮、荆芥、防风、白芷等。
病例
陈某,男,20岁,学生,2003年5月初诊。
患者自诉8岁时患急性肾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控制,以致病情经常反复发作,此次起病由感冒引起。就诊时症见: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腰酸腰痛,咳嗽,咽痒,咯黄痰,鼻塞流涕,舌苔黄腻,脉浮数。小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红细胞(++)。证属风热犯肺。治法为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处方:荆芥10g,防风10g,桔梗10g,紫苏叶10g,射干15g,牛蒡子10g,桑白皮10g,茯苓皮15g,泽泻10g,益母草15g,车前子10g,白茅根30g。
服药3天,肿势消退明显。1周后复查,咳嗽、咽痒、鼻塞等症状完全消失,小便潜血(+),余阴性。按原方加减继续巩固治疗,1月后小便潜血转阴。嘱患者避风寒,防感冒,慎起居,并服用玉屏风散以善其后。
2.气血瘀阻,缓以调气活血,通达内外
慢性肾炎往往久病缠绵难愈,脾肾受损,正气虚衰,气虚不能摄血,血虚不能载气,气虚络损而致气血瘀滞。《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气滞血瘀每致水湿停滞,而水停又使血瘀加重。西医学研究也表明,慢性肾炎患者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生,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纤维蛋白沉积和微循环障碍。所以赵老师重视活血化瘀药在慢性肾炎中的应用,常使用红花、桃仁、益母草、丹参、川芎、水蛭等。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从而阻止和延缓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
病例
王某,男,40岁,工人。2003年9月初诊。
腰酸腰痛,四肢乏力,面色黧黑,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口干咽红,小便色红,舌质暗,苔薄黄,脉涩。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经肾穿刺诊断为IgA肾病(系膜增生型)。治疗采取活血化瘀,益肾健脾法。
处方:黄芪30g,赤白芍各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红花10g,巴戟天10g,小蓟30g,益母草15g,杜仲20g,肿节风15g。
服药2周后复诊,腰酸腰痛症状消失,尿检:红细胞3~6/HP,潜血(++)。服药半年后,诸症消失,尿检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
3.三焦湿热,宜用疏凿清利,上下分消
在慢性肾炎产生的过程中,湿热是一种主要的致病因素。患者出现周身浮肿,口渴咽干,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脘腹胀满,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增多,都是湿热毒邪的标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功能通调,则水液分布代谢正常,反之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或长期使用大量类固醇药物后,气津不调,则三焦水湿与热邪郁结不得输布,出现周身上下水肿诸症。因此,赵老师主张以三焦湿热为病机来论治慢性肾炎,采用清热化湿、疏凿清利法,使三焦水湿与热毒之邪从表里内外上下分消,则水邪不能留滞。常用药物有槟榔、川椒、白花蛇舌草、茯苓皮、大腹皮、羌活、白茅根、黄芩、石菖蒲、车前子、赤小豆等。
病例
梁某,女,52岁,干部,2003年4月10日初诊。
全身浮肿2年余,曾在上海、南昌等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用激素8个月,浮肿仍不见消退,谓之“难治性肾综”。就诊时见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明显,腹大如鼓,小便不利,大便结,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弦滑。尿检:尿蛋白(+++),红细胞0~3/HP,尿蛋白定量4.8g/24h。辨证为湿热壅结于三焦,津液不及输布,郁而发热。宜用疏凿清利,使之上下内外分消。
处方:白茅根30g,槟榔15g,川椒10g,茯苓20g,大腹皮30g,羌活10g,车前子15g,石菖蒲10g,黄芩10g,连翘10g,赤小豆30g,徐长卿15g,桃仁15g。
服药10剂,尿量增加,浮肿减轻。再服20剂,尿量增至每天2000mL以上,水肿渐消。此后应用健脾益肾、清热化湿剂,连服3个月,水肿消失,口干咽燥诸症悉除,尿检蛋白阴性,尿蛋白量0.2g/24h。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4.阳虚阴水,选用温阳化气,利水消肿
肾主水,藏精,脾主运化水湿。肾病迁延日久,导致脾肾二脏的虚损,使肾不主水,脾失运化,而使精微物质流失,水肿、尿中蛋白持续难消。“三阴结谓之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是这个道理。治疗时采取健脾温肾、化瘀利水之法,适当佐以渗湿之品,往往收效甚佳。
病例
张某,女,70岁,2004年1月初诊。
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反复发作1年余。就诊时症见:颜面及四肢重度水肿,按之皮肤凹陷,腰酸腰痛,面色㿠白,四肢乏力,畏寒肢冷,纳差,夜尿多,腹部膨隆,腹水征阳性,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苔白,脉沉细。小便常规检查:尿蛋白(+++),潜血(+);尿蛋白量为3.15g/24h。治疗采用健脾益肾、温阳利水法。
处方:附子10g,干姜6g,茯苓15g,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巴戟天10g,桂枝10g,川断10g,益智仁10g。
服药7剂后,颜面及双下浮肿明显消退,腹部变平,下肢水肿退至膝关节以下。守原方继服2个月后,浮肿消失,腹水征阴性,畏寒肢冷诸症亦明显减轻。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来源:悦读中医,作者:赵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