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发挥市场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资源优化配,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产业数字化、家庭收入、大数据技术应用、二级学院治理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杨耕:批判借鉴、去芜存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耕指出,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因此,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借鉴,并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同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等等,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光明日报》
【肖国安、易雨瑶:发挥市场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湘潭大学商学院肖国安、易雨瑶表示,市场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和积极导向作用。一是激发“新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促进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和转型方向,推动居民消费趋势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有效整合、传统产业和产业链协同改造,催生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引导企业树立数字经济意识,促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积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大力引进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人才,提升数据利用能力,实现创新发展;深化工业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广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的生产运营模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三是鼓励并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优势,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主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减轻企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压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冀:优化家庭收入结构,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张冀支出,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偿付能力和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目前我国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占比过高,这种收入结构的失衡容易形成对工资性收入的过度依赖,造成家庭金融风险的高度集中。提高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可以有效提高家庭金融安全性。具体而言,完善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让一部分农民放弃土地经营权后可以安心从事二、三产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获得经营性收入。继续提高营商环境,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构建政商平台、保持信息通畅。完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让家庭投资者从资本市场获得相对稳定资本收入。继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转移性收入的力度。
摘编自《北京日报》
【杨大鹏、胡青:以大数据提高企业风险预警和精准决策水平】
浙江省委党校杨大鹏、胡青表示,从复工复产情况来看,许多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防控效率更高、损失更小、复工更早,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数字化是转型重要一环就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产能波动与供应链风险进行预测,提高风险预警和精准决策水平。大数据技术可以支持地方政府或企业实时获取生产、市场及物流等工业数据,建立面向区域产业集群或单个企业的产能分析、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模拟和推演分析判断产能需求变化及原材料供给瓶颈,提前进行计划调度,规避问题和风险。从操作层面来看,一方面,要做好企业信息记录,利用大数据系统分析产业链短板和不足,为持续做好补链强链工作打好扎实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支柱产业、赶超型产业的产业链安全监测机制,以企业自评,银行、园区、协会、政府多元主体参评等方式,建立产业运营监测的公共服务平台,从库存、现金流、人员配备、零配件供应、物流等维度对企业经营安全进行全景式评估,及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完善产业链风险预警机制,保障产业链全链条安全。
摘编自《浙江日报》
【吉明明:结构、权力和文化是学院治理研究的立足点与分析框架】
南通大学吉明明认为,二级学院治理改革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以二级学院治理研究为突破口,将改革重心下移至学院层面,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治理结构、治理权力和治理文化是学院治理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首先,治理活动的开展要在一种治理结构中进行,学院治理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的学院治理结构和有效的治理实践;其次,治理是围绕权力的配置与协调而进行的,权力是治理的核心要素,学院治理依靠权力的运行而实现;最后,治理结构的建设、治理权力的运用都离不开治理文化的形成、治理理念的树立、治理制度的制定以及治理传统的传承与变革。虽然,“治理结构”“治理权力”与“治理文化”这三个概念并非可以明确划分,但三者却分别在不同维度规范和约束学院治理活动:治理结构是治理主体处理彼此关系的空间位置,治理权力是治理主体明确彼此职责的核心内容,而治理文化则是治理主体协商共事的意识指导。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