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气性坏疽的发病机理,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丰富部位,常因高能量、高速度暴力致皮肤、肌肉软组织严重的开放性毁损伤及骨折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患部肿胀,产气,肌肉皮肤由红肿到发紫发黑以至坏死,蔓延快,腐肉恶臭,极易引起严重毒血症,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气性坏疽主要有三个因素:①有梭状芽胞杆菌污染伤口 即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生孢子梭状芽胞杆菌及溶组织梭状芽胞杆菌,其中以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较为常见,通常数种细菌混合感染更为常见。②组织失活 伤口内有失活的或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③局部环境 适合厌氧杆菌生长的缺氧环境。
梭状芽孢杆菌为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荚膜杆菌,能产生芽孢,绝大部分生活在土壤中。该菌是肠道正常菌群,即使进入感染组织中,甚至进人血液也不一定致病。只有在发生大片肌肉缺血缺氧坏死,提供足够无氧条件时,才能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气性坏疽。一般将其分成3组,第一组能产生毒素和蛋白溶解酶,可引起气性坏疽的典型症状,包括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败血梭状芽孢杆菌和诺维梭状芽孢杆菌;第二组细菌不产生外毒素,但能溶解组织蛋白质,引起感染扩散,包括溶组织梭状芽饱杆菌、双酶梭状芽孢杆菌、产芽孢梭状芽孢杆菌等;第三组细菌不产生毒素,寄存于创面,如第三梭状芽孢杆菌、污泥梭状芽孢杆菌等。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气性坏疽一旦确诊,应不失时机地尽早进行手术。即使有休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加强全身支持疗法、高压氧治疗、紫外线照射伤口等综合治疗。对气性坏疽患者必须就地隔离治疗。
1.手术
(1)术前准备 抗休克、输血、输液以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手术方法 一是再次清创,二是对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肢体坏死已无法保留者,施行截肢。再清创时,充分暴露伤口,作广泛多处的纵深切口,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直到能见出血的健康组织为止。如感染仅限于某一筋膜腔,可把受累肌肉全部切除,术后敞开伤口。整个肢体均坏死者,如不截肢将加重全身毒血症,有生命危险者,应果断截肢。在正常部位用快速高位截断术,如截肢部位必须通过受累组织时,应把残端皮肤纵行切开,并将残余的受累肌肉从起点全部切除,截肢后不缝合伤口。手术时禁用止血带。手术中,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反复冲洗伤口,并持续滴注;继续输液,视情况给予输血。
(3)术后护理 全身支持治疗,适当输血、输液,保持每天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有助于毒素的排泄。给予易消化的高营养饮食。每天由静脉给与青霉素等有效抗生素。伤口敞开,每半小时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伤口1次或用1∶4000高锰酸钾液持续滴入伤口,直至伤口感染完全被控制。
2.紫外线强红斑量照射
紫外线照射伤口,对本症有较好的疗效。照射范围包括伤口及其周围5-10厘米的健康皮肤,用量为强红斑量,局部炎症控制后减量,直至可作二期缝合或植皮时为止。
3.高压氧
高压氧治疗并不能代替手术。用高压氧治疗气性坏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用2~3个绝对大气压,每次2~4小时,第一天3次,第二、三天各2次,通常3~4天即可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