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季养生 >

普法认知:不是所有的“胖”都是真的“肥胖”,千万别乱

2022-02-03 07:45:02来源:

普法认知:不是所有的“胖”都是真的“肥胖”,千万别乱,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健萍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好转,各个地方陆续开始复工复产。

可是,你是否悲伤地发现被骗了,说好的疫情过后谁也不嫌弃谁的,结果身边归来的还是瘦子,只有自己看着腰间的肥肉在风中凌乱。

不是所有的“胖”都是真的“肥胖”,千万别乱

你是否产生了我要吃减肥药快速地瘦下来的念头?!

不,别冲动!

先让药师带你弄清楚你到底是肥了,还是进入肥胖群体了?或许你眼中肥胖的自己只是现下审美观认为的肥胖而已。

世界卫生组织将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定义为超重和肥胖,因此并非体重增加就是肥胖。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BMI公式计算。BMI 即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按照中国的参考标准,BMI低于 18.5 为消瘦,18.5-23.9 为正常,24-27.9为超重,大于 28 为肥胖。若想要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那就可以到医院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检查,具体地分析身体各组织成分如肌肉、脂肪和水分等含量及分布。

区分开肥了和肥胖后,你心中是否又有了疑问,下面就一一为你解答。

不是所有的“胖”都是真的“肥胖”,千万别乱问题一:肥胖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肥胖可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脂质紊乱、胆囊疾病、痛风,而且与骨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与某些癌症的危险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当BMI增至27时,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迅速增加。

问题二:肥胖就要用减肥药吗?

所有体质指数(BMI)≥25 的患者,应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改善生活方式。

BMI ≥30的患者或BMI ≥27伴有高血压、高血脂、2 型糖尿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可应用减肥药。

BMI≥40或者BMI≥35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药物和手术均有利于增加患者对生活方式干预的顺应性,从而更好地控制体质量。尤其是单纯通过节食或锻炼减肥失败的患者,可从减肥药物处方中获益。

问题三:减肥药需要长期服用吗?

肥胖是慢性疾病,药物治疗需要数年甚至终生。然而,并不推荐肥胖患者都应长期用药物治疗。

问题四、减肥药一直服用同一种还是要不断更换?

为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应用减肥药物的前3个月至少每个月评估1次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至少每3个月评估1次。如果3个月内体质量下降≥5%,建议继续服药;如果3个月内体质量减轻<5%或服药期间出现安全性和耐受性问题,则建议停药或换药。用药时应根据药物疗效和耐受性逐步滴定剂量至推荐剂量,不得超过批准剂量的上限。

问题五、常见减肥药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有哪些?

1、奥利司他:胰腺及胃的脂肪酶抑制剂。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降低和排便相关异常,包括次数增多、排油、腹泻、胃肠胀气、大便失禁等。

2、利拉鲁肽:GLP-1 受体激动剂。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胰腺炎。髓样甲状腺癌病史和2型多发内分泌腺瘤患者禁用。

3、氯卡色林:5-羟色胺2C 受体激动剂。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口干、眩晕、疲劳、便秘。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4、芬特明: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压升高、心悸、头痛、焦虑、口干、味觉异常、腹泻、便秘等。本品在焦虑症、心脏病、未控制的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等患者及妊娠和哺乳期女性中禁用。

5、安非拉酮: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不良反应和禁忌证与芬特明相同。

6、芬特明/托吡酯缓释剂:γ氨基丁酸受体调节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主要不良反应为失眠、口干、便秘、感觉异常、眩晕和味觉异常。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甲亢、青光眼患者禁用,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拟交感神经药物合用。

7、纳曲酮/ 安非他酮: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的抑制剂和阿片类拮抗剂。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便秘、头痛、呕吐、眩晕。未控制的高血压、厌食症或食欲亢进、药物或酒精戒断治疗中及使用单胺氧酶抑制剂者禁用。

目前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流行趋势日益严峻。了解减肥药物的相关知识及其适应证,有助于有效管理肥胖,使患者从减肥药物中获益,降低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魏理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