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识: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半糖友不知自己患病,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 滕卫平
近日,权威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刊发了“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该研究抽样调查了2015~2017年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约7.5万名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数据,其结果反映了中国持续增长的糖尿病疾病负担。领衔该研究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本次研究发现我国成人糖尿病知晓率为43.3%,也就是说有约一半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罹患糖尿病。
近半成人血糖异常
在此次研究中发现,中国成人总糖尿病、自报糖尿病和新诊断糖尿病的患病率(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分别为12.8%、6%和6.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为35.2%。把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加在一起,即我国有近一半成人血糖异常。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总人数估计为1.298亿(男性7040万、女性5940万)。
滕卫平认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病程长、隐匿性强、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糖尿病患者除了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少症状外,还会有一些易被忽视的不典型症状。这些症状尤其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容易让老人与其他身体问题相混淆。如突然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突然消瘦、眼底出血、妇女的外阴瘙痒等。有的早期糖尿病反而表现为食后低血糖。这是因为餐后延缓的高胰岛素血症所致。
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重视血糖监测,多数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有高血糖。滕卫平对此表示,大众需要普及一些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如果患者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空腹血糖≧7毫摩尔/升或者口服葡萄糖糖耐量2小时≧11.1毫摩尔/ 升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症状,改日再次复查空腹血糖或者口服葡萄糖糖耐量2小时血糖。达到上述标准也可以被确定为糖尿病。
糖尿病的隐性期称为“糖尿病前期”,本次报告它的患病率高达35.2%。更加容易被人忽视。糖尿病前期的特点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所以需要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才能确定。同样,仅靠体检时的空腹血糖测试,是不足以明确患者是否处于糖尿病前期的。
糖前期应干预
糖尿病前期分为两个类型,即空腹糖耐量损伤(IFG)和餐后糖耐量损伤(IGT)。前者可以通过空腹血糖诊断(6.1~7毫摩尔/升),后者则需要口服葡萄糖耐量诊断(7.8~11.1毫摩尔/升)。
糖尿病前期是控制糖尿病的最佳阶段,其主要手段是生活方式干预,坚持运动、健康饮食、控制体重。我国学者李光伟教授的三十年大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即生活方式能有效地干预糖尿病前期发展为显性糖尿病。即使这种干预已经终止,它的效应却能够长期存在。
针对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目前还没有进入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的范围。大医院主要处理糖尿病和并发症的危重病例,无力顾及糖尿病前期患者;社区医生缺乏生活方式干预的培训,无人能够指导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生活干预。所以针对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体系应尽快建立起来。
北方人患病多
调查显示,包括确诊和糖尿病前期在内,北方整体患病率最高,其次为西南、东北、南部、中部、东部和西北地区。此外,本项研究共调查了汉族、维吾尔族、壮族、藏族和回族五个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其中患病率最高的为汉族(12.8%),最低的为回族(6.3%),其他为维吾尔族(11.5%)、壮族(11.4%)、藏族(6.5%)。滕卫平指出,各地区、各民族患病率的差距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以及地理自然特点。其中,如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为40%;如果父母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为70%。
滕卫平提到,我国糖尿病患者知晓率在2010年为30.1%,2013年为36.5%,如今是43.3%,又提高了将近7个百分点,比起前几年可以说是有了显著提高,原因是国家和公众越来越重视这个疾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共有15个专项行动,糖尿病防治首次列入专项行动中,和糖尿病防治相关的专项行动更是有3个,这足以说明糖尿病防治的紧迫性和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但滕卫平也表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诊断,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3年为10.4%,如今为11.2%。这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而且没有出现任何平台或出现拐点的迹象。所以,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仍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