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天天养生却难长寿,到底哪里有问题?,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天天养生却难长寿,到底哪里有问题?
自古中医多长寿,耄耋之年的全国名老中医们都有什么“养生秘笈”? 养生,千万要趁早 据统计,我国名老中医们开始养生的平均年龄是46.7岁。
《黄帝内经》说,“年半百而运动皆衰”,即是说人到了五十岁身体状态开始普遍下降。 中医还讲究“女七男八”,就是女性的生命以7为节律、男性则以8为节律,人体每7-8年有着一次健康的变化,根据这个规律来推算,女性42岁、男性48岁开始衰老,皮肤弹性变差,头发开始变白。
所以,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开始养生,是很有道理的。 要健康,就不能轻信盲从 现在网络上健康科普那么多,养生推荐也多,到底哪种适合自己,这也是不少人的疑问。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严世芸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些养生节目中有医生宣称预防颈椎病一定要睡低枕头,结果大家听了这位医生的话,无论平卧侧卧都去睡低枕头,不分颈椎实际情况去选择高度,结果却加重了颈椎病。 其实,很多广为流传的养生方法确实是好的,但并不一定就适合每个人。
所以,在自己不确定时,可以先咨询一下医生,不要轻易跟风。 养生,不能追求“特立独行” 讲养生首先是要顺应自然。
比如睡觉,古人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现代人总喜欢熬夜,迟早会出问题。 再比如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这实际是有利于保护和促进阳气升发的。
如果在这个季节学习欧美国家喝凉水、用冷水冲澡,这与春季里小苗刚刚出土,却突然来了一场霜冻有什么区别? 在自然界,如果一棵植物违逆自然规律,一定要冬天发芽生长,等待它的就是死亡。 养生,其实就是养性格 古语说“六十耳顺”,就是让我们把一切事物看得很淡,甚至能愉悦地对待别人的曲解、误解,而这也是养生的法宝。
一方面,从中医角度讲,七情伤内,“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忧则气聚”,情志过激,通常会引起脏腑气机逆乱、从而产生种种病变。 另一方面,随和的老人,身边总围着不少年轻人,而老年人多和年轻人接触,能掌握新的信息、感受新鲜事物、对防治大脑衰老非常有利。
那么,我们如何随和呢? 国医大师干祖望认为随和就是“恕”,多宽恕、不抱怨才能“如心所愿”。 特效药,就在你身上 老年人多少都有慢病,但是大家千万别整日唉声叹气想着不好的结果。 毕竟,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呢?即便是名老中医们也不例外。
据统计,我国有接近一半的名老中医患有慢病也能得享高寿,这就是中医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在发挥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大内科主任王泽民教授的父亲也是位老中医,因为患有高血压,所以他格外注意运动和饮食的保健,每天打太极拳、饮食也很清淡,坚持了很多年,虽然偶尔血压高头晕,但是吃点药就好了,终享九十四岁高寿。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习惯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这是不对的。 所谓“既病防变”,就是要求我们坚持合理饮食、积极运动、定期体检、随时留意身体的变化,而不是靠医生给的一把药物来“续命”。
记住,真正高明的医生不在医院,最珍贵的灵丹妙药也不在药店,而是在你的身体之中,就看你会不会利用。 好身体,不是补出来的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服用中药或者补品来养生、抗衰老,认为吃了补药,就可以万事大吉。
其实,人参、燕窝的作用并不见得比薏米神奇! 作为养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翁维健及学生广泛查阅历代医药典籍,寻找所谓延寿、不老等药方。 最后所得也不过是极为普通的食药材,如粳米、大麦、黑豆、莲子、枸杞子、当归等。 这里面有很多粗粮。 吃粗粮,主要是为了获得其中丰富的膳食纤维,对于预防便秘、高血脂、肥胖症等非常有好处。
而且,并非所有疲乏劳累都要补。 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之子施小墨比喻说“进补像给花浇水施肥”,花不同则法不同,对于人体来说,也并非每个人都需要进补。
比如,经常有人说自己总是疲乏无力,最后检查发现是实证、湿气太大,进补之后经络反而被湿气、寒湿堵塞了,身体状况变得更差。
吃饭,要学习“羊吃草”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下降,吃饭的时候应少量多餐,可以采取“羊吃草”的办法,一天吃6顿,每次都少量。
千万不要在吃撑时,因为怕浪费就再加几口。 要知道,扔掉这几口饭也许浪费5块钱,但是日后是要花50块钱,甚至500块钱的药来“消化”的。
毕竟,很多常见病都是由吃太多、肥胖导致的。例如,癌症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更不用说,肥胖富态的人占多数。 中国传统谚语称“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