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圆空佛的微笑,一位僧人用生命劈就的十二万尊,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圆空画像
日本雕刻艺术史上,以僧侣身份独立创作的实例并不多见。生活在16世纪的行脚僧圆空,在全国各方寺庙中留下了数千件木雕佛像,其数量庞大,风格独特,令人惊叹。圆空佛像以简朴野性的雕刻技法以及独特的微笑表情著称,它的出现不仅为日本江户时代衰落不振的雕刻艺术注入异彩,更被认为与现代艺术有惊人共鸣,从而引发国际性的热切关注。
日本人自古视山为神,这种将自然的伟大力量看作神灵的自然崇拜,即“万物皆有灵”的思想根深蒂固。自公元六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以来,外来信仰和日本本土神灵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神佛习合”的形式并延续至今。
圆空毕生运用名为“铊雕”的大胆木雕技法,据说雕刻了十二万尊佛像。在云游修行途中,为响应百姓朴实纯粹的愿望,如“镇住泛滥河川”“防火”“ 祛病辟邪"等,他一直不断雕刻佛像。本来,佛教造像艺术是有诸多规则的,然而圆空的佛像超越了那些固有观念,自成-派。正因如此,他雕刻的佛像才被冠名为“ 圆空佛”。
这些佛像虽偏离主流美学,却个性强烈,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观者仍能从中感受到“庶民的祈求”。圆空佛诞生在江户时代冥顽闭塞的封建社会中,可这些自由的造型却会让人错问:“ 难道不是现代艺术家雕刻的吗?”这正象征着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观念。譬如从古代的土俑和明器中,我们必然能感知日本雕塑艺术体系一脉相传的两极魅力一野性却不失可爱,工艺稚拙又风格洗练。
圆空佛像的最明显特色之一,是以简省、明快的刀法,保留了凿刻痕迹,以及木质材料的原貌,显示出粗野、单纯而富于抽象化的风格。它完全打破了传统佛教雕刻模式,甚至打碎形象表面,对创作过程进行充分展示,同时唤醒对材料本性的关怀。这种情怀与水墨画中的意笔理念十分类似,似乎暗合禅宗对心性的关注。偶像的概念被淡化,人与物的对话超越了宗教意义。从这个层面来看,江户时代圆空的出现,尽管未曾引领潮流,却与时代的精神信仰形成呼应。圆空佛像的特色之二,便是圆空佛像上独具魅力的充满慈爱的微笑。不仅是表现和善的观音地藏,还是表现严肃,乃至狰狞的不动明王和哼哈二将,微笑的表情被反复运用在古佛的嘴角。圆空在表现“微笑” 时,充分施展了树木的自然特性,利用纹理和裂纹将这种慈爱表现得淡定自若,却又深入人心。
自14世纪未室町时代以降,作为日本古代美术史主流的雕塑艺术就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佛教雕刻的式微。由于禅宗的兴起,偶像崇拜瓦解,美术趣味走向工艺化和精致化。江户美术延续了这样的审美取向和消费习惯,圆空佛被当时人看作未完成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却极具革命性。1931年秋天,雕刻家桥本平八(1897~1935年)夜宿岐阜一所寺院时,无意发现了圆空佛,几乎慨叹相见恨晚。六十年代末在日本兴起的物派艺术,更与圆空艺术有着惊人共鸣,岐阜县举办的“圆空艺术大赏”第五回奖便颁发给了物派运动的领袖李禹焕。
希望大家通过圆空佛,能够感受到壮美丰饶的自然,以及圆空那颗塑造土地山林神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