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晚期癌症太疼痛,要求安乐死,家人该怎么选择,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都在科普防癌致癌,癌症晚期的痛苦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不是医务工作者,没见过亲友患晚期癌症,你根本无法真切的看到那种疼痛,才知道,有时候活着,就像是一种刑罚!
《死亡如此多情》
该书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组织了120余名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把他们亲身经历的临终病例如何对待死亡问题,所表现出千人百态的生死观汇编成的一本书。
第一个故事,就讲述一离休老干部,患晚期癌症,对主管医生提出要求“让我走吧!”,被相关领导和家属一句“全力抢救”所否定,受苦痛,2个星期后去世。临终前只有眼神和主管医生交流“你知我知”的内心世界。
无法治愈的晚期癌症,医生还能为患者做什么?
舒缓医疗:它不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是专注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例如,晚期癌症疼痛的发生率高达80%。控制疼痛和其他疾病相关的症状,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身体、心理、精神上的抚慰和支持。
它是目前国家提出医养结合的一种模式。2016年清明节,CCTV作过专题报道。
安乐死:对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尽量减小痛楚地致死的行为或措施。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精神和躯体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临终关怀:是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一定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它不同于安乐死,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
医学终究是有限制的,或许这听起来让人很难受,但事实就是如此,且往往最后的续命的时间,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中国人看病的钱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治疗上。
传统生死观的主要表现在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上,即忌讳死亡,重生轻死。我们民族忌讳谈论死亡。
一种新的人道主义思潮和做法是“临终关怀”,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它既不同于那种全力抢救,力图延缓死亡的传统做法,也不同于那种医助死亡的安乐死“新潮”。是面对老龄化的最佳伦理选择。
如果是我,或许我会立好预嘱,选择安乐死,可能是见多了疾病的痛苦,反而更加畏惧那种疼痛了吧。
我见过胃癌晚期的患者,在床上挣扎了几个月,每天忍受着疼痛,身形日渐消瘦,没有治愈的希望,在最后的时光里靠吗啡等药物止痛,等待的也就是办身后事了。
什么是“生前预嘱”?
很多病人入院前很清楚地写明了自己在面对不可治愈的疾病来临时的愿望,包括愿不愿意进行心外按压、气管插管、中央静脉插管、升压药物的使用、依靠胃管饲食存活等等。这样在病人病情恶化的时候,所有医护人员都能了解到病人的这一愿望,避免不必要的人为干预和抢救损伤。
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死观?
“临终关怀是一种新的人道主义思潮和做法,是面对老龄化的最佳伦理选择。”
临终关怀的特点。是在尊重病人的基础上,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它既不同于那种全力抢救,力图延缓死亡的传统做法,也不同于那种医助死亡的安乐死“新潮”。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开世界。需要转变国人的传统生死观。传统生死观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上,即忌讳死亡,重生轻死。临终关怀是在生命末期放弃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以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开世界。从机体上理解死亡,从心灵上抚慰死亡。长寿的同时应该拥有健康。当活着变为痛苦,甚至是极大的痛苦的时候,当生命质量极度下降,甚至毫无质量可言的时候,长寿就会由“福气”变为“惩罚”。尊重长辈的意愿,让长辈在生命不可逆转的前提下,尽可能安详地有尊严地走完最后旅程,得以善终。
变革传统生死观,要改变人们对于“积极抢救”的盲目迷信观念,要纠正“舒缓医疗”就是“扔下亲人不管、放弃治疗”等一些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