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认知:如何更好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近年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今天的互动话题问一下大家,如何更好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如何更好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单选) 0人 0% 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0人 0% 家长关心与引导 0人 0% 社工应更多介入
新闻链接:
7月19日,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明应邀出席在第三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作了关于“把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助推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讲话,并发布了《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
刘晓明表示,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的核心内容。因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是其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关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及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立足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在把握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升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关调查显示:
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方面
首先,从总体状况上看,我国中小学生群体有着非常高的心理发展需求,希望得到改善和提升的人数比例均超过93%。表明我国9成以上中小学生有强烈改善和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愿望。
其次,从心理发展需求的具体内容上看,在心理品质发展方面,发展需求最高的是思维品质(95.3%)和意志品质(95.3%),其次为情感品质(94.5%);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发展需求最高的是学习动机(99.7%),其次为人际关系(95.9%)。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自身思维品质、意志品质和情感品质的发展上有更高要求,在学习动机、人际关系方面想要予以提升的愿望最大。
再次,变化趋势上看,除学习发展需求之外,其它各方面的心理发展需求发展均随年级增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且都在初中阶段出现了转折;而学习发展需求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初中阶段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时期。
在中小学生心理适应困扰方面
首先,从总体状况上看,中小学生群体存在心理适应不良的比例大概为44.7%左右。其中,59.8%的中小学生存在自我适应困扰,53.3%的中小学生存在社会适应困扰。表明有4成多中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在自我适应、社会适应方面困扰最多。
其次,从具体内容上看,在自我适应方面,主要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困扰(69.4%),在社会适应方面主要问题是生涯发展困扰(76.5%),在家庭适应方面主要问题是父母教育方式困扰(59.5%),表明我国中小学生适应不良主要来自自我同一性、生涯发展和父母教养方式。
再次,从变化趋势上看,中小学生心理适应困扰均随其年级变化呈现出不断加重的倾向,小学到初中阶段加重明显,中学阶段则相对稳定。表明我国中小学生随年龄增长和生活环境变化,对自身精神需要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带来更多的心理适应困扰。
在把脉中小学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刘晓明提出:
1.全方位建设发展、预防与调适一体化的学校心理服务运行机制。面对发展性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拓展训练、心理主题活动等方式,帮助其完善心理品质、促进其社会性发展;面对适应性心理问题,有针对性采取心理调适、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其调控心理状态、解除心理困扰;面对障碍性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
2.重点推进以“自我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心理服务促进机制。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提出倡议:“健康成长,从心开始;心理健康,从我做起!”。倡导每一名中小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努力从自身做起: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树立心理健康理念,践行心理健康行为;预防心理症状产生,调控心理适应困扰,促进心理素质提升。以自身心理健康行动带动整体素质提高,以自身心理健康行动为社会发展助力。
3.整体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共育的心理服务保障机制。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着大部分家庭的利益,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应当从生态学视角出发,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为核心,将学校心理服务、家庭心理服务、社区心理服务、企业心理服务等联动起来,齐抓共管、共建共育,切实推进和谐社会、幸福中国、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
(来源:编辑自网络心海慈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