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中医的气到底是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千古以来,一直对中医的“气”不理解,看了诸多解释,大多数是胡说八道 ,不知所言!要想解决中医问题,先要解决气的问题,这要从中医逻辑框架去理解。
1、中医的概念体系划分阴、阳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物质与能量。例如咽通地气,喉通天气。肺气从太阴而行之,气血,升降出入、五运与六气等,都是两个体系的衍生概念。
所以,“气”属阳系概念、阳的本意是能量,气的主体含义为物质活性和热能。实际应用具有四重含义,要根据原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气体,广义空气,狭义氧气。原始含义
气的概念渊源于古气功。最早的含义为呼吸作用,吃的东西化血,呼吸的东西变气。诸气通于肺,肺通天气。中医把呼吸之气称为“宗气”,即祖宗之气,主宣发肃降,现代科学讲这就是氧化作用,产生热量,分解食物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便于排泄。
注意,这个气还不是真正的气,“气”是宣发后的“气”,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演化。这类运用有补中益气、气郁、气滞、胀气、气机、平人气象、气功的吐纳等!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所以气的本质还是气体的意思。“生气通天”借空气描述健康的人体状态。天气代表活性、轻质、温热 ,地气代表静止、沉重、寒凉。“陽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服天气而通神明”,意思是,通过呼吸吐纳可以使人体身轻如燕、活力充沛、聪慧。
第二,热气或水蒸气,次要含义
最典型的描述为“上焦宣发,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肺气虚,内生寒,肺气胜,则生热。氧分子属于阴离子,促进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摄氧量是个重要指标。呼吸衰弱导致人体活力下降,呼吸停止也意味着人体死亡,无气则僵!使得古人把气与人体活力(热能)联系起来。
这里气是携水之热,非携水之热称作火,水谷精微转化热性东西,以出汗为外在表现。代表有辛走气、热盛伤气、气主煦之等。
还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的“气化”则表示蒸发,代表热气含义。
与此有关的为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与氨基酸等失活有关,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会产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和水。碱性能够促进水解,所以通利三焦!
第三、活力或者能量,最核心的含义
阳化气,与烧水成蒸汽,烧火冒烟等现象有关,是事物固态向气态转化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状态为气态。阴成形,说出了阴的物质属性,说的是由气态向固态转化,凝固、冷却等过程。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实质气化过程包括产生物质活力的意思!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这属于活性物质范畴。包括活性肽、蛋白酶、氨基酸、核酸等活性物质(元气、真气),这些活性物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提高内脏运转机能。营气就是血里含有的热能或活性物质,代表了化学能体系,这其中也包含了神经递质作用,例如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等。卫气就是生物电(古人是初级认识,不完善,经络之气就是生物电调理,今后证明)。
气为血之帅,气动血行、气滞血瘀。这里属于活力含义,现代医学表明,热就是分子动能增强的结果,这也可以提高血液流动性。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这里“气化”理解就是赋予精子活力,可以称为元气,即原始活力。
第四,无形或者事物变化原因,主要源于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认识,自然科学含义
古人把自然界凡看不见的、无形的、弄不懂的东西统称为气。迷信讲灵魂,中医讲“气”,属于同一逻辑。古人把事物变化(化学、物理的)都归结为阴阳变化,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能量推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这是一种模糊的“阴阳化学”!这点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化学变化在一定温度框架或能量作用下进行的,绝对零度化学变化都会出现停止!说明古代对未知领域的猜想!这点需要清醒认识~
这类气主要用于自然环境,虽然将没有认知事物都划归“气”的序列,但这些词汇都具有事物变化的特征,起码是具备参与寒热调节的属性(包括能量环境改变),例如邪气、戾气、阴气、地气、节气、气候、寒气、六气,水气等。补充岐术无玄的观点,五运六气就是研究环境适应力,研究人体与自然两种能量体系影响的知识。
这类“气”不仅仅有能量因素,也有物质因素,本意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物质属性。其来自于阴阳哲学,值得一提的是,例如古人看不见微生物,认识到了“外邪”,但仍然用阴阳框架套用,于是把细菌、病毒称为“戾气”。这里的气属于“滥用,混用”。
2、补中益气
补中益气很简单!补中益气就是通过补脾来增强肺部呼吸,现代说法增强淋巴循环作用。有些人认为是过于简单了,也是大量病症提出来的结论。增强淋巴循环能够增强肺部呼吸功能。在医疗实践中证明出来的,哮喘,气短等都可以通过促淋巴循环治疗。
西医中淋巴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是两个系统,二者相互配合构成合理供应体系。淋巴循环供应营养,血液循环提供氧气。二者在运行时具有联动效应,淋巴循环可以促进摄氧量的增加。
古人形象的描述到,“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者,以息往来”。二者具有联动效应,以胸膈为界,胸膈向上影响呼吸,向下影响淋巴输送营养。这就是系统联动学说,这是解读中医基本学说之一。
其余的证明见关于淋巴系统的重新定位。包括组织液回流(提高进行氧气交换效率,提高肺部抗氧化性)、富裕营养调配(将富裕营养脂肪回流,防止肿胀导致的物质循环障碍。
(注: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