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常识 >

保健常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

2022-03-20 07:45:07来源:

保健常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在临床咨询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来访者的家属感叹“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早知如此,当初一定不会选择这样做(那样做)”……原本要求孩子学业有成,名列前茅;希望对象出人头地,日赚斗金;亦或是其他种种追求、向往……确实,我们为了身边人的期盼亦或是自己追求的目标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最终却输给了“健康”!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

如今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上(心肝脾肺肾、眼耳鼻舌身)的狭义健康,更多时候是看不见的内心感受,往往最后不得不面对击垮你的身心问题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它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所以,关注身心健康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从了解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我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开始吧!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我国国民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从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项目的结果来看,我国大部分民众心理状况是良好的。在农业户口中,心理健康状况“差”的约占2.6%;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约占18.3%;而非农业户口中,心理健康状况“差”的约占2.0%,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约占13.8%。

报告延伸思考:也就是说,非农业户口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略高于农业户口,人们大多认为城市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是否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会相对农村糟糕一些呢?数据似乎给出了一些不同的答案。虽然城市压力大但民众对于心理健康的整体认识水平、重视程度以及相应的服务可能更健全到位;此外,不得不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否也成为了一个潜在影响因素呢?

其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成年女性的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低于男性;而在情绪体验和人际交往方面则女性高于男性。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1)在青少年阶段(12-18岁):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初二、初三学生次之;高中学生则最低。(2)在成年阶段(19-55岁):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其中,19-30岁上升较快,30岁以后则缓慢上升。(3)在老年阶段(55岁以上):75岁之前较为平缓,75岁之后则显著下降。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不同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

(1)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是良好的。同时值得注意,5.0%的公务员存在焦虑水平较高的状况;5.5%呈现较高的抑郁水平;此外,10.2%的公务员压力水平较高。

(2)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状况良好。轻度心理问题广泛存在,重度问题占比则小于普通人群;女性科技工作者拥有更多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较高。

(3)教师行业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了抑郁和焦虑,大学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中小学老师。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

(4)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偏执和抑郁。其中,外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儿科医生和护士较为凸显。

(5)在银行业职员中,超半数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54.9%的职工存在焦虑情绪;61.2%的职工压力感较大(或很大);30.6%的职工在工作中表现出高程度的倦怠。

(6)农民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整体朝着改善的趋势发展。其中,制造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提升态势,建筑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则并未提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

报告延伸思考:学生的学业压力日趋凸显,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不容小觑,从而导致了这一群体似乎成为了心身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部分报告中提到的公务员、医护人员、银行职员等虽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但同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似乎也与之成相应的正比关系。

国民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巨大

当被问及“你觉得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是否严重?”时,12%的受访者回答“不严重”;40%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另有48%的受访者认为“问题严重”。

当被问及“你认为心理咨询服务是否便利?”时,高达74%的受访者认为“不便利”。根据进一步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对相关心理服务的具体需求比重大致包括:婚姻(28.9%)、职业指导(33.9%)、心理疾病防治(34.1%)、人际交往(44.3%)、子女教育(46.3%)、自我调节(53.0%)等。

然而,我国在心理健康咨询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从业人员专业性相对较低、缺乏相关法律的支持以及国民对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

报告延伸思考:作为一线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深深感受到目前民众对于心理咨询的迫切渴求与行业本身相关规范政策欠缺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与落差),但这也是必经的发展过程,随着国家对于民众身心健康的重视,加之专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能够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民众的道路,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服务与支持。

心理问题,如何自测与调节?

当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或是否有潜在的心理疾病趋势时,或许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寻找到线索:(1)情绪方面:情绪是否如常,是否有过于严重以及持续时间过长的负面情绪,例如:恐惧、担心等;(2)思想方面:脑力是否迟钝,记忆力是否明显下降;(3)行为方面:行为是否如常,睡眠、饮食、工作、娱乐等方面是否出现问题;(4)社会功能: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是否已经出现损害甚至丧失(不能读书、工作、社交或影响正常生活)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

报告延伸思考:当然,在通过自身的觉察与调节之后,若仍旧无法好转,则需要寻求专业医生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指导与帮助,身心疾病与其他健康问题一样,需要引起重视,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切不可讳疾忌医。

总结

这部“心理健康蓝皮书”除了对我国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做相应的数据分析之外,还提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预防永远应当优先于治疗!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民众能够关注身心健康,学习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之外,让我们共同提升身心的健康水平,让心灵保持绿色、通畅!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