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还债式锻炼”,身体吃不消,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 浩
本报记者 江 越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局面向好,大众生活逐渐回归正轨,不少运动爱好者终于可以回归户外,重拾“锻炼”。为了弥补这段“荒废”的时间,他们日跑5公里、撸铁2小时……可还没进行几天,身体就开始“抱怨”,肌肉拉伤、关节疼痛也找上门来。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苏浩告诉记者,经历了长时间的运动停摆后,再次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抱着把“前几个月欠下的补回来”的想法,一味追求训练量。“报复性”锻炼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出现意外伤病。
久未大动的人,不论男女老少,身体机能都可能或多或少的退步,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基础代谢能力等均有所下降,耐力也不如从前。如果此时突然剧烈运动,身体无法适应,就可能导致关节、韧带及软骨损伤等意外事故。从防疫角度来看,这段时间也不适合过度运动,否则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短暂的抑制作用。剧烈运动后的3~72小时(因运动的剧烈程度不同,时长也有所不同),免疫力会下降,出现易受感染的窗口期。对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人群来说,运动负荷超过人体承受的极限,会增加突发急性心梗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低强度为主。苏浩表示,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不提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老人进行户外运动,可在室内进行太极拳、室内散步或原地踏步等低强度运动,每天30分钟左右,一周5次即可;运动后以心情舒畅,身体微微出汗且不累为宜。如果出现心慌、出冷汗等不适情况需立即停止。
中青年人身体较好:先进行过渡性训练。即使中青年人体格好,刚开始恢复运动时也要听从身体的感觉,不可勉强进行高强度运动,比如马拉松,或足球、篮球比赛等激烈运动。刚开始运动时,最好先进行过渡性训练,开展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帮助提升心肺功能;也可选择娱乐性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天运动30~40分钟。持续运动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自身状况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但切记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不超过自身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的80%。
别忽视充分热身和全身放松。运动前,最好先对柔韧性较差的部位进行充分拉伸,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一定进行完整的全身放松,让心率缓慢降至120次/分以下,使身体恢复平静,避免因血压下降过快而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还可帮助排出乳酸堆积,缓解疲劳,并增加身体柔韧性。
餐后两小时是理想运动时间。运动不宜过早或过晚,空腹和饱餐后也不宜运动。一般来说,用餐2小时后,食物消化较完全,是比较理想的运动时间。运动中,大家要注意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比如体重变化、睡眠质量、运动心率等,如果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胸痛或运动停止后持续大汗淋漓等情况时,应立即暂停运动计划,严重者应及时就医。需要提醒的是,恢复日常运动后,更要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中要多摄入粗粮碳水、优质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