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如何预防下一场流行病的爆发?,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图│纪录片《流行病.》海报
近些年,各种新型病毒引发的疫情似乎越来越频繁。从03年的SARS到禽流感、甲流再到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每一种都好像是突然出现。
这些病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之前没有在人群中出现过,对于人类来说,它们是完全陌生的入侵者。所以,无论是对于医学技术还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图│纪录片《流行病.》海报
监测新型病毒
一旦病毒成了气候,想要控制疫情就非常艰难。我们已经深以为苦。所以,对于病毒引发的流行病而言,防比治更加重要。
病毒学家们认为,有效的流行病防控体系,应该专注于研究那些新型不明流行病,而不是只盯着已经爆发过的流行病。
具体的方法是,重点监测那些有可能导致新流行病的新型未知病毒的出现和传播,在它还不成气候的时候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事实上,我们已经建立了日益臻善的流行病监测体系。比如我国在2003年之后就建立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医疗及机构在接触到传染病病例的时候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上报。
图│pixabay
这种方式当然也有利于及时发现新型病毒的的入侵。但是,等到疾病已经在人群中开始流行了再报告是不是还是太晚了?
有没有可能在更早的时间,比如还只在感染很小的一部分群体的时候就发现和制止它?
监测“哨兵人群”
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这种方法就是监测新型病毒从动物跳跃到了人身上的时刻。科学家们发现,让人类致病的新型病毒大都是从野生动物跳跃到人身上的。
在这个跨物种传播的过程中,有一些人比其他人具有更高的被感染的概率,这些人被称作“哨兵”。比如那些以打猎为生的猎人,在捕杀和屠宰野生动物的过程中,他们是最容易成为最早感染致命病毒的人。
那通过监测猎人这样的哨兵人群,来获知新型动物病毒跳跃到人类身上的时刻可行吗?科学家们的探索性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图│pixabay
他们曾经选了艾滋病的发源地中非喀麦隆的一些最偏僻的小村庄作为实验基地。这些地方几乎与世隔绝,人们跟外界的联系极少,这样的地理特征能够最大程度地排除外因素对于实验结果的干扰。
那里的人们几乎都以打猎为生,研究人员先从征募到的答应参与实验的猎人那里采集血样。接着交给他们一些滤纸做成的采样纸片,让他们一旦接触到野生动物的血液就采样。随即将这些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寻找是否有动物身上的新型病毒跳跃到了人类身上。
图│pixabay
很快,他们就有了重要的发现:一种叫做猴泡沫病毒的新型病毒已经感染了几百名参与实验的猎人。而这种病毒之前只在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身上出现。被感染的猎人都报告说自己猎杀了灵长类动物,比如猴子甚至是黑猩猩。
这基本证实了研究人员的猜想,的确是猎人在捕杀猎物的时候感染了这种新型病毒。
除了猴泡沫病毒以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另两种同样只存在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身上的病毒也已经传播到了哨兵身上。
图│纪录片《流行病.》海报
后续的工作就是要确定这些新发现的病毒的在人类群体中致病性和传播性。以便决定是否要采取堵截措施,将病毒风暴扼杀在摇篮里。
通过这样的尝试,科学家们认识到在更大的范围内,甚至是全球监测与野生动物频繁接触的人们,以此来堵截病毒风暴的源头是完全必要而可行的。
其他监测新型病毒的手段
不过,在庞大的病毒监测系统中,这样的方式显然不是唯一的工具。事实上,所有有助于掌握人类和动物种群传染性疾病发展趋势的研究手段都是可取的。
比如野生动物学家。
他们能第一时间观察到动物中可能出现的大面积的死亡。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动物流行病。我们必须非常关注这样的信息,尽早查找清楚原因,因为很多时候,动物的异常死亡可能是人类疫情的预告片。
南美曾经发生的黄热病疫情就是如此。动物学家们发现,经常是森林里的猴子们相继死亡后,附近人类居住区就被传染上致命的病毒。如果能及时获得动物疫情的信息,就能最大程度的做好防范措施。
图│KVAL-TV
再比如信息化的技术。这也是流行病监测的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
通过搜索引擎来收集用户数据,经过汇总和分析,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服务。这项技术你可能已经见惯不惯了。
比如我们在百度页面的链接都是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而我们淘宝页面推荐的商品也都是我们之前寻找过的。
不过用这些搜索数据来预测疾病,这事儿靠谱吗?谷歌的工程师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图│纪录片《流行病.》
2009年谷歌曾经建立了一个预防流感趋势的系统,他们通过汇总和分析用户搜索流感相关的关键词,症状啦、治疗方法啦、药物啦,来预测流感的爆发趋势,这个预测系统提供的流感统计数据比美国疾控中心提供的监测结果更高。
工程师们仍在努力,他们正在将疾病的侦查范围从流感扩大到其他种类的疾病,也许在未来通过搜索引擎发现某社区正在兴起的新型流行病,将成为一个常用的检索项目。
识别新型病毒
各种基因工程的技术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识别病毒。
目前,有一种广泛使用的生物技术叫做病毒微阵列专用芯片。用这种芯片可以对可疑的血液或组织标本进行检验,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找出谁是一种新型流行病的幕后黑手。
图│pixabay
要制作一块这样的芯片并不容易,科学家要仔细梳理所有已知的病毒基因的数据,然后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全部排列在芯片上。这样,这块小小的芯片上就有所有已知病毒的基因信息了。
然后再将一种未知的新型病毒的基因信息和已知病毒的基因信息粘在一起,用一种特殊的药液冲洗。
如果新病毒的基因信息和芯片上的某个已知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新病毒的的基因序列就会发生溶解。我们就说它被这种跟它相似的病毒基因诱捕了。这样我们就能确定这个新病毒是谁了。
当初SARS病毒就是被芯片上的冠状病毒序列诱捕,我们才知道这是冠状病毒家族的一份子。
图│pixabay
但是你可能发现了,这种芯片也有局限,就是它的检测范围只限于我们已经知道的病毒种类。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努力探索更为广阔的检测领域。
当然,上面所描述的这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全球可及的监测手段,但是科学家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且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他们建立了一个叫做环球病毒组织(Globe Virus)的机构,专门应对流行病的防控,并且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各种技术手段的整合也已经开始小范围的尝试。人类阻截新型流行病的战争已经打响。
图│pixabay
普通人能做什么
而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虽然不能像科学家们一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冲锋陷阵,但也并非只能做个旁观者。
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改变自己的习惯,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远离病毒的侵扰,同时为切断病毒的传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比如新流行病出现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人和动物的亲密接触,尤其是和野生动物的接触。所以,在理想的流行病预测体系变成现实之前,我们需要做出一点改变,比如拒绝捕杀野生动物,拒绝吃野味,用这样的方式来减少和杜绝充满风险的直接接触。
图│搜狐新闻 (血腥的照片不敢放,大家可自行搜索,触目惊心)
而在日常生活中,像坐完地铁、公交、飞机这样的公共交通后要及时洗手,跟人握手尽快洗手、尽量不用手去碰鼻子和嘴。如果生病在公共场合要戴口罩,以及减少不安全的性行为等等,都是实用的预防流行病的建议。
图│pixabay
我们的确处在一个充斥着新型流行病风险的世界。幸运的是我们也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加上像钟南山、李兰娟院士这样无数有责任感的科学家们在前赴后继地致力于流行病的防控事业,在人类和疾病的战争中努力突围。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也有理由深信,我们一定能够将流行病的预测和防控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