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病毒来袭,如何更好地应对?协和医生提了这几,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应对新冠病毒的挑战,中国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结合过去3个月我国的抗疫实践,再纵观国内外疫情的发展和应对的结局,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人类才能更好地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作者:黄宇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病毒传播的隐匿及流行病的可怕性——即可感染所有的人们,任何人都无法无动于衷地置身事外。
《病毒来袭》一书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该书揭示了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同样,2020年,新冠肺炎也正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扰着全球各国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应对新冠病毒的挑战,中国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在疫情暴发之初,中国政府就充分汲取了2003年防控非典的经验教训,果断决策,坚持“全国一盘棋”整体防控疫情,严格、透明执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加大、加强科研投入和实验室检测水平,在既往成功控制H1N1流感和H7N9新型禽流感等流行病的基础上,成功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的暴发。结合过去3个月我国的抗疫实践,再纵观国内外疫情的发展和应对的结局,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人类才能更好地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疫情客观上是一件坏事,但坏事带来了诸多不能不重视的思考。比如,类似的疫情和社会应急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医疗卫生健康问题,更是涉及社会稳定、公共文化甚至政治体制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唯一可能犯下的真正错误,是从既往的经历甚至错误中没有汲取经验教训。建设健康中国必须防患于未然,2003年的SARS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犹如和平时期没有硝烟的战争,未来我们如何更好地打好类似的特殊战争,需未雨绸缪。因此,结合读书体会及自身工作实际,提以下建议:
珍惜现有宝贵的医疗资源,从政策和制度上呵护、保护广大医护人员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医护人员义无反顾的职业精神让全社会感动,这个群体值得信任、值得呵护、值得拥戴!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的整体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此次疫情主要在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市暴发,全国范围比较而言仍属可控散发。试想如果有暴发范围更大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医疗资源的短缺必将产生可以预期的不良后果。疫情期间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爱戴是可喜现象,但如何长期呵护医务人员群体并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仍然值得深思,这也是今天白衣战士们内心深处的最大期盼。
建议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扩大医疗事业的建设规模,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医的需求;在坚持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尊重经济规律把医疗保险适度推向市场,让社会分担、缓解患者和国家负担的同时,为医患双方建立经济利益缓冲区,避免彼此对立。这样,可从政策层面保障公立医院凸显公益性,并让医师回归临床,患者看病更容易且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也应当是医改继续努力的目标。
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对国家安定和百姓安康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客观而言,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在国家GDP中的占比仍然是个位数,面对14亿人的健康需要明显不足,此次疫情也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我国医疗资源难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的矛盾。
仅在临床医学领域,目前我国也存在着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彼此不配套和相互制约的矛盾,亟待重视和改进。以麻醉学科为例,此次疫情中,麻醉和重症、感染、呼吸等学科冲锋陷阵,体现出应有的职业担当,获得人民的爱戴。但从长计议,目前我国仅有麻醉从业人员9万余人,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的比例在1比7左右,在许多医院麻醉医师都是疲于奔命,而外科医师只有等待麻醉后才能做上手术,这造成原本不足的医疗资源进一步的浪费。除了手术麻醉,麻醉医师还是危重患者抢救和处置的行家里手,也是分娩镇痛和疼痛治疗的专家,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麻醉医师,目前这些医疗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甚至曾出现了产妇因无法获得及时的分娩镇痛而跳楼的悲剧。
因此,呼吁国家提升健康中国事业投入在GDP中的占比,同时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加强对现有紧缺医疗的资源的统筹和优化,对上述相关学科予以协调配套支持,切实缓解医疗领域的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身心健康追求的需要。
加强对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宣传和全民教育
面对类似的病毒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广大人民群众也应加大个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贡献。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打了一场令人满意的阻击战、保卫战。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为公共卫生事业做贡献,即便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个人的利益和自由,但在客观上保护了公众的利益和自由,最终也必然呵护了个人的切身利益。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我们感受并明白,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健康问题都会迅速成为对许多人或对所有人的健康威胁。因此,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有必要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的“早期警报系统”,以便尽快发现各类疾病的暴发或异乎寻常传播的可能性,否则人类失去了第一时间的知晓能力和防护,之后恐怕只能靠命运来保护自己了。
健康中国需要更多社会正能量
这次疫情防控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辟谣成为了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专家指出,谣言也是一种“病毒”,其危害可能大于新冠病毒本身。
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专业性很强,属于风险报道,此类报道除了需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及时告知公众如何做好自我防护,更要维护社会稳定及人民的心理稳定,传播社会正能量。过度渲染、吸引眼球式的报道则可能引发公众恐慌而造成严重后果。根据这次疫情中泛滥的谣言的出处,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各类自媒体的适度管控,国家权威媒体在疫情等社会突发事件中应责任担当,主动承担起权威信息发布的主要任务。同时应加强对新闻报道人员科学素养、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等培训,这对我国媒体人而言显得紧迫而重要。
总之,传染病防控工作有赖于政府坚强领导和各级专业机构工作的有序开展,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合作。痛毒来袭,理性应对,在寻求更多共识的同时,自信地与未知病毒和不同理念的国家坦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