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路,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必然诉求。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等方面责无旁贷。
学校应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课堂教育为主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学科教学为牵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社会力量为辅助,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以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儿童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步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了很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尽管很多研究并未获得完全一致的共识,但农村留守儿童更易出现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已得到较多研究者的认可。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这对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学校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只有政府、社会、学校、父母及监护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引导、教育和改善工作。
(一) 个体诉求:健康心理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
儿童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儿童个体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儿童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不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有效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而需要借助外在力量的帮助才能满足内在发展的诉求,顺利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增强教育合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个体成长、发展内在诉求的重要条件。
(二) 教育应然: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扩充了学校教育的内涵,而且对促进儿童个体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和良好心理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及时的心理疏导,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时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走出阴霾,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三) 国家要求:儿童健康成长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追求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儿童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养直接关系到儿童个体能否实现健康成长发展。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关系到农村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追求和必然选择。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有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层次和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围绕这三方面展开。
1.树立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发展特点各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树立“儿童本位”的教育价值理念,尊重儿童的实际,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生活环境,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设定具体符合各阶段层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真正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实际分析出发,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2.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
心理素质结构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四个方面。 为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心理素质结构努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有效指导,所在学校资源相对较贫乏,社会支持度相对也较弱,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层面应着重改善其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在情感目标层面应帮助其学会情绪控制与宣泄、表达与理解、主导与平衡,在意志目标层面应增强其意志的独立性、坚毅性与自制性,在个性目标层面应促进其社会适应、完善其个性品质。只有对这四个目标进行协调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和谐发展。
3.科学规范的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只有及时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一般从两个层次来评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是基础目标层面,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从这一层面而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就是要考察学校是否科学地矫治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疾病,是否使他们学会自我心理保健。
二是基本目标层面,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4] 从这一层面而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就是要了解学校是否重视并实现对留守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指导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在家庭教育层面父母就缺少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有效指导。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有意识地增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指导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①学习动机的指导。动机是增强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力量,因此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提升其内在学习动机。
②学习习惯指导。对于缺少父母有效指导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其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应注意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自觉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化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儿童的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关注,缺少父母的关怀与陪伴,他们普遍感觉到内心孤单失落,许多留守儿童成为了“情感饥渴的孩子”,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自己封闭的单一情感世界里。所以,要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具体包括:
①要努力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通过引导儿童控制情绪、锻炼其应激能力、培育其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从而增强其情感调控能力。
②要积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学会调控消极情感。通过培养儿童的耐挫、抗挫能力,增强其意志品质,从而增强其调控消极情感的能力。
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自我意识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强化其自我体验,而且有助于其增强自我调控,强化其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导,其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因此要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指导,具体包括:
①要帮助儿童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只有加强儿童对自我的认识,才能有效增强儿童的自我体验,使其充分发挥自我潜质,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②要使儿童学会增强自信。自信心是对自我的认同、肯定、接受与支持,只有努力增强儿童对自身的各方面自信,才能有效保证其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生活。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一) 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长期留守农村的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因为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心目中正规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所以学校无疑就承担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农村学校应有针对性地以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实际为出发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设置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建设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 以课堂教育为主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以课堂教育为主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就是要求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进行建设。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的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扶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亲情的缺失,他们更为需要精神的抚慰。为此,农村学校应根据儿童实际开设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需要,着眼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其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向儿童传授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常识、自我心理保健知识等,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更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形式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增进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总之,农村学校只有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才能真正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身处境,并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从而有效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三) 以学科教学为牵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学科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又是学校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农村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对缺乏,学校要注重对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树立,从而帮助各学科教师能通过学科教学及学科课程中潜藏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发挥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功能。
各学科教师只有具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能有效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儿童的学习心理指导。这就要求农村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主动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这样才能有效在学科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学科课程中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实现有机渗透。
(四)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除了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渗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还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如通过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满足留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求知欲;通过社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独立探索和创造能力等。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发展留守儿童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情感,陶冶其情操。
另外,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到同学间的相互尊重、爱护和关心,感受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与爱的情感,从而有效增进留守儿童与教师、同学的心理距离,升华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
(五) 以社会力量为辅助,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依赖于校内力量,还要努力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只有加强教育合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首先,学校应积极呼吁地方政府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扶持与关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留守儿童提供安稳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次,学校应积极鼓励社会上相关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关支持与帮助,从而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学校应努力加强家校合作,增强家庭和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学校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交流等,都有益于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的疏导。